水坪村二组长屋场一角
怀揣梦想,离开鹤峰县走马镇水坪村已经34年了,但家乡离我并不遥远,随着年纪的增长,伴随着的是魂牵梦绕,儿时的牵绊、熟悉的乡情乡音,与玩伴陪长辈站立山头看初升的太阳,观落日的余晖……全都是挥之不去的乡愁,几乎每天都在我的耳旁回旋在我的视线里闪现。
5月13日,按照“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走出山村经常保持联系的包括我在内的4名党员一同相约,搭乘我的顺风车回乡了,那种高兴劲儿自不必说,都觉得这是组织给我们能够聚在一起回乡的一次机会。过去的每年我们都会根据自己工作和生活条件,选择“常回家看看”的时间,看望长辈、探望亲朋,但那是散兵游勇式的单独行动,总没有这次的集体活动这样有感受有意义。
我驾着车在村道上前行,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伴随着激动的心情,我们环顾特色民居、生态茶园、绿化苗木等人居环境的变化和绿色产业的兴旺,看到笑容满面的父老乡亲的身影,我们感受到了家乡召唤的力量。
村支部安排的活动是很充实的,回乡当天走访亲属,探望老支书、老干部、老师、同学;14日参加村支两委扩大会议,与党员、村民代表畅谈想法、建议,重温入党誓词;15日参加劳动,感受村民新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中体会,认真感悟。我们一行4人看、听、问、记,就这样行走在家乡的田间地头,欣赏着生态美景,感受着家乡的变化……啊,我的家乡,就像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从历史的尘埃里落笔,村民用勤劳勾绘而丰满,在梦想中绽放。
家乡的记忆是犹新的
群山绵延,峰谷间有巴掌大一块田土,人们都会亲切的称之为“坪”。昔日,一座小山包上,修了一座庙,山脚就有那么一块小平地,这个地方就叫庙坪,几十户人家靠一股清泉水生活,水坪因此出名。庙坪乃三组,是水坪村的中心点,全村6个村民小组,距镇上40多公里。
我原本出生在溇水南岸一个叫瀼口的地方,紧邻水坪村,15岁那年,我搬离瀼口回到溇水北岸的祖籍之地——水坪村长屋场。老人们回忆,覃氏祖辈十余户族人到岩岭上建了一道岩门,依山脚的一块平地修建房屋,集族而居,长约里许,老辈子因在坪坝修建了“屋檐接屋檐”的房屋,破例的把“坪”用“长屋场”替代了,久而久之“长屋场”也就成了这处地方的代名词。
从长屋场岩岭上可向东南方远眺一组下场园,沿长屋场后山梁可向西北方眺望四组水桶寨,远眺大垭之下的五组燕儿窝、六组谭家台。四处悬崖峭壁,溪沟河谷,人们每每到村里、镇上办事,抠岩缝拉藤条攀爬于羊肠小道。“走上两三天,还可以看到自家屋,听闻鸡叫狗吠声,呼喊家人防火又防盗”,曾有人就这么形容水坪村人出山的艰难。
在我记忆中的长屋场,只是一个三五户人家的平坝,周围山坡上还散落居住十几户村民。老辈人传说的那种辉煌,也只能从岩门口的石门槛儿、裸露在田土里的石水槽和麻条石等物件来领略来品味……而在庙坪,民居鳞次栉比,倒有了长屋场的风采,居住着商人、裁缝和村干部,有几位知书达礼的人也从这里走出了山门。久而久之,走亲戚的、买日用品的、拉家常的,村民汇聚,这里便成了村民活动的中心点,热热闹闹的场面里无不阐释和谐的涵义。那时没有电视,几个月也看不上一场电影,听收音机、敲锣打鼓就成为村民晚上的娱乐活动,懂锣鼓打击技巧的也就五六人,一遇农闲每逢晴天的夜晚都会聚在一起,沿着村子周围的小路边敲边行,将“二龙戏珠”、“八哥洗澡”、“八仙过海”、“千年岁”等曲牌练上四五遍,一群小孩自然也就成了“跟屁虫”,山谷间便回荡起锣鼓声夹杂的孩童嬉闹、大人呼童归的和声……
高中毕业后,我回到家乡有两年劳动经历。记得那时从村里到镇上背一包肥料,要沿着大风垭来回100多里山路,往往是早晚两头黑,有一次随着长辈背了60多斤散装磷肥,由于脚力跟不上成年人掉队了,眼见天色已晚,离村还有十多公里,肚子饿得“咕咚咕咚”的,早已疲困得走不动了,我不得已将磷肥收藏到一处岩壳里,跑到庙坪姑母家住了一宿,第二天才将肥料取回。
还记得,1980年冬,水坪村人有了“要想富,先修路”的决心,于是争取政策,得到交通部门的支持,一排排开山炮后,老支书带着村民硬是从悬崖峭壁间凿出了一条公路,已成了劳动力的我参与了这一革命性的壮举,修通路基的第二年,经村安排我又成为养护公路的一员,当时养护公路要凭借大锤敲打碎石,然后用撮箕搬运石料,就这样一锤一锤、一撮箕一撮箕的敲打和搬运,维护道路的畅通。肥料、日用品运来了,茶叶、烟叶、中药材等农特产品能运出山了,村民的腰板儿从此直了起来,终于结束了肩挑背驮的那种“苦行僧”的日子。
“幺佬,你回来哒。”当我们行走在家乡的水泥道上,一位长辈这样高兴地叫着我,我在家里是最小的,在家族兄弟中也是最小的,“幺佬”就成了我小时候的乳名,这一声叫唤让我激动不已,乡音是那么亲切是那么地熟悉。我们走着议论着,从记忆的抽屉里检索儿时嬉戏、学生求知、青年寻梦的故事,偶尔碰上三五成群的路人,情不自禁地询问是哪家的亲属哪家的孩子,不免顿生感慨,不知不觉间联想到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自己竟也是乡音没有改变,两鬓已经斑白了,遇到的年轻人同样微笑的问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客人?面对这样的问白,我只得面带苦笑略有伤感而又骄傲的回答着,这里是我的根,这里的山水哺育了我。
家乡的变化是惊人的
道路宽敞了,这是家乡最明显的变化。那条蜿蜒曲折的20多公里出山公路已经铺成了水泥道,二组3公里多砂石路已形成环路, 三、四组环村公路已完成前期勘察设计和可研报告,六组4公里多砂石路已与大垭之下的凉风垭贯通,五组至凉风垭砂石路已完成线路勘察。
产业兴旺了,这是家乡最耀眼的变化。村里成立了绿化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全村150余户村民都成了社员也是股东,种植了1000多亩红豆杉、300多亩金丝楠、200多亩榉木、70多亩桂花树,苗木长势喜人,既装扮了家园,又扎实了绿色银行的根基。还有20多亩八月奓已挂果,这是一位叫杨红波的年经人带头引导5户村民发展的,每到中秋节前后,他还通过“微信”等新媒体对产品进行推介和销售。村里还有1200多亩茶园,是部分村民增加收入的支柱产业。
观念创新了,这是家乡最根本的变化。村民结合村情和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由于观念的改变,思维一旦开阔就会产生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我们通过3天的走访、交谈,发现村民从如何依托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如何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服务产业等方面,说得头头是道。村支部书记、主任覃玉山说,有了村民的支持,村里正在提前谋划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4年后溇水库区的建成扎实旅游根基。他指着一幢幢绿树掩映的砖房、木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介绍近年来受惠于党和国家的政策,现在是通信网络、广播电视全覆盖,尤其是通过民居改造,民居亮堂了,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
仅仅一件小事就足以让我们瞠目,回乡的那天,我们途经曾家界林场时看望70多岁的老支书林际斌,他很高兴的带着我们在林场周围山坡上掐着山野菜,在我的记忆里,连吃油都很奢侈的那个年代,山野菜尤其有一种叫苦瓜篓的,因为有苦味是猪都不喜欢吃的,而今却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珍品。老支书一边教我们掐苦瓜篓辨别奶姜菜的方法,一边介绍了村里的变化、村民的生活情况,他说:“是党的政策好啊,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好日子。就拿山野菜来说,老百姓现在不仅自己吃,还拿到市场上去卖,也算是一个家庭的副业收入,有的村民还将苦瓜篓野转家栽到了田地里,当然我也是其中的一人,呵呵。”这,就是村民的观念创新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升。这,正是思想决定行动的真实体现。
家乡的梦想是能够实现的
梦想,是一种期望,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水坪村人有个梦想,这个梦想就是永跟党走,奋发图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安居乐业。
因此,水坪村在县发改、交通等部门的帮扶和支持下,紧紧围绕村民期望,制定了村级经济发展规划。一是从改善基础设施着手,确保一、二、三、四组环村公路畅通,五、六组公路与大垭公路连通,修建二组至溇水田家渡口5公里旅游路;通过异地搬迁集中安置项目建设使34户贫困户在二、三组安置点有新房居住,提高生活水平。二是从培强绿色产业着手,通过绿化苗木种植、特色水果栽培、生态畜禽养殖、旅游产业培植等硬措施,加强现有千亩绿化苗木、八月奓等产业的后期管理,新建千头万只畜禽养殖场,做实农家乐饮食、特色民居住宿等有关旅游服务业,升级改造千亩生态茶园。
达到组组通公路、户户连路网、家家兴产业、人人有技术的目标是水坪村人的期望,既是梦想,就要付出努力,才会实现。正如村民董治业说的那样,“村支两委一班人带领村民立足长远,解决村组道路、安全饮水、绿化苗木、生态产业发展问题,路子走得正确,村民得到了实惠。我目前就是抓好苗木、八月奓等绿色产业立桩扶苗后期管理,做到不懂就问,努力掌握技术。”“蓝图已经绘就,要想变成现实,必须加倍努力,我是一名老党员,要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做强、做实产业带好头”,老支书林际斌如是说。是啊,一个人要有理想和抱负,就会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催人激情寻梦,只要坚持就会梦想成真。
水坪村人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一步一个脚印的向前迈进,水坪村因此成了历届县委书记的重点联系村。鹤峰县委书记王小平来到这个村进行调研,认为这里“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听闻乡亲情不自禁的介绍,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的关怀下,水坪村人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主题实践活动,旨在使每一位共产党员、每一位干部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真谛。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我加深了对这个真谛的理解,我是农民的儿子,是从群众中来,最终要将自己所知所学全心全意地服务于民奉献于民。我深知,这一次活动并没有结束,“常回家看看”才能不忘记根和本,“永跟党走”是我们一生都必须坚守的“初心”。我自当警醒“我要做些什么”,那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履职尽责;要认真履行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做一名“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2016年5月26日于鹤峰县溇水河畔
作者系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