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

怡夫
2017-12-10

独龙河流域这片山河壮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上的一部分。唐宋时代属“南诏”、“大理”地方政权管辖;元、明、清三代属丽江木氏土司(纳西族)的统治。清《云南通志》中曾有“俅人,丽江界内有之,披树叶为衣,茹毛饮血,无屋宇,居山岩中”的记载。

 清代中叶,独龙河和怒江曾被划分两段,分别受丽江木氏土知府所属的康普土千总和叶枝土千总管辖。据记载,当时独龙族人民被迫以黄蜡三十斤、麻布十五丈、山驴皮二十张为贡礼,每年按期向维西康普土千总纳贡。后来康普土千总把独龙河上流地区转赠给西藏喇嘛寺,由察瓦龙藏族土千总向独龙人征收“超”费,菖蒲桶(贡山县)喇嘛寺也来征收香火钱粮,而康普土千总仍照例征收贡物。东邻傈僳族统治者,也经常越过高黎贡山,掳掠独龙人当奴隶 。独龙人继续抵抗了好几代,残暴的统治者曾先后杀绝了独龙人的几个家族,并强迫独龙人缴纳贡物,号称“尸骨钱粮”。独龙族人民就这样世世代代受着苛重的剥削和压迫。

辛亥革命后,独龙河划归菖蒲桶殖边公署统辖,1918年改为行政委员会公署,1933年又改为贡山设治局。国民党反动派通过各族土司头人,对独龙族人民的剥削压迫有增无减,各种苛捐杂税压得独龙人进一步陷入苦难的深渊。

虽然如此,在那反动统治的年代里,人数不多的独龙人却爱憎分明,对强暴的压迫者英勇地起来进行反抗斗争。1932年,独龙人掀起了一场反对察瓦龙土司压迫的斗争。

近百年来,帝国主义的魔爪不断伸入我国西南边境,大批帝国主义分子披着旅行家、宗教家的外衣,潜入怒江、独龙河一带,进行间谍活动。1907年在怒江发生的“白哈罗教案”,就是当地藏、傈僳、怒和独龙等族人民,对法帝国主义进行的反抗斗争。

独龙族人民警惕地守卫着祖国的边疆,在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与周围的汉、怒、傈僳、白、藏、纳西等各民族人民同命运,共患难,结成了骨肉情谊。各族人民之间,从来是亲密交往、相互合作,这对促进独龙人的生产和生活,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汉、白、纳西、傈僳等各族人民把砍刀、小铁锄、铁斧等先进的铁制工具及食盐、土布等生活用品带到独龙河,促进和方便了独龙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同时并换取了当地的黄连、贝母、兽皮等运往内地,丰富了内地人民药物和其他生活方面的需要。又如从前独龙族人民没有计数观念,用结绳刻木记事,汉、白等族人民进入独龙河后,由于发生贸易关系,因此教会了独龙族人民用苞谷粒计数,独龙族人民常念念不忘地说:“汉人是我们的亲兄弟,汉人帮助了我们”。

概况

独龙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全国独龙族人口共有5825人(1990年),云南省为5536人,其中71%聚居在独龙江流域,22.6%分布在怒江峡谷中游,其余的散居于澜沧江上游等地。独龙族聚居区山高谷深,群峰环抱,沟壑横阻,交通极为险峻。独龙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自治县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生活在被称为“神秘河谷”的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人民,受江水滋润,以江为名,于是称为独龙族。

独龙江乡以孔当行政村为界,可分为孔当以上地区、孔当以下地区和以孔当行政村为中心的孔当地区。孔当以上地区与孔当以下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孔当以下地区气候湿热,普遍住篱笆房;孔当以上地区气候较为寒冷,普遍住木板房或垛木房。篱笆房便于通风透气纳凉,木板房和垛木房较为保暖御寒。从独龙族妇女的文面来讲,孔当以上地区的人文面比以下地区的更普遍,而且文型的花样更精巧,文刺的面积也比以下地区的大。从语言与社会交往的角度来讲,孔当以下地区的独龙族与孔当以上地区的独龙族在语言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孔当以下地区的独龙族多与傈僳族来往,成年人多数会讲傈僳话,但不会讲藏族话,文化多受傈僳族文化的影响;孔当以上地区的独龙族解放前与藏族来往较多,老年人多数去过藏族地区,一般多会讲藏族话,但不会讲傈僳话,文化多受藏族文化的影响。孔当与献九当以及由这一带搬到贡山县丙中洛乡小查拉村居住的独龙族,历来与怒族来往较多,不少人会讲怒族话。

独龙族以从事农业为主,但保留着渔猎的传统。他们相信万物有灵,崇拜山川、河流、大树、巨石等自然物。

讲究信用、遵守诺言是他们的道德传统,历史上,独龙族被誉为不用锁门的民族,他们始终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

世世代代生活在独龙江两岸的独龙族人,已把他们的生命与峡谷中的一切融为一体。

独龙族的房舍多建在两岸的山坡上,依山傍水构筑成大大小小的村寨。一座座竹楼轻巧地建在陡峻的山坡上,称之为“长竹楼”。竹楼一般分为两层:下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有独木梯上下。一个火塘象征一个家庭,子女成婚后并不分家,只在房内新设火塘。“长竹楼”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作“皆杷”,意为父亲的房屋;另一种称作“皆木玛”,意为母亲的房屋。

架设藤网桥是独龙族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每架好一座桥,人们都要身穿节日服装,敲锣打鼓,载歌载舞以示庆贺。藤网桥的结构古老而别致,它以独龙江畔特有的藤竹编织成两根索,平行栓在两岸粗壮的树干或固定的木桩上,再用山上的野藤或竹篾在两边编织成网,吊在藤索上,网底铺设比脚掌稍宽的木板或数根并拢的竿供人行走。人踏上桥后,一举足迈步,桥身就会抖动摇晃,过桥者会感觉地转天旋。外来人过桥决非易事,而独龙族人身背重物行走自如。

独龙族人的食物丰富多彩。他们虽然以谷类为主食,但对各种山珍野味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吃含有丰富淀粉的野生植物。从一种被称作“四维”的董棕树芯里挖出的董棕粉制作的食物是独龙族人最喜爱吃的食物,也是招待来宾以示热情友好的佳肴。

独龙毯作为装饰品在独龙族人家里随处可见。这种以棉麻为原料、用五彩线手工织成的工艺品,质地柔软,古朴典雅,既可美化生活,又是当地重要的经济来源。独龙毯是独龙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白天当披风,夜晚当被,同时又是青年男女恋爱的信物,还可缝成口袋运粮盛物。精美的独龙毯已成为独龙族男子特有的传统服饰。独龙族妇女穿长袖上衣和长裙,有 时也围一件花色麻布围裙,小腿上裹麻布带绑腿。

过去的独龙女子到了十二三岁便要进行文面以表示成年。她们脸上刺的是一种美丽的蝴蝶图案,据独龙族传说,人死后亡灵可变成这种蝴蝶。当峡谷里飞起这些美丽的蝴蝶时,独龙女子便用竹针和青靛汁,在脸上刺出永不消退的蝴蝶花纹。

一年一度的独龙族传统节日称作“卡雀哇”,是在每年最后一个月由各村寨的长老们择吉日而定的。神圣的祭山神活动之后是隆重而欢乐的“剽牛宴”,这是整个峡谷沸腾的日子。

喜爱歌舞的独龙人经常用“芒锅”(一种口弦)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音色柔和甜美的口弦,可独奏也可齐奏,此外还有专门的口弦舞。

独龙族地区的资源十分丰富,还有多种珍贵植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这里还是大理石矿的密集地,彩色大理石“贡翠”是天然的大理石珍品。

语言文字

1942年罗常培先生发表的《贡山俅语初探》要算是迄今为止研究独龙语的很少的书中的一本了。在这之前,张琨先生曾经研究过独龙语,但是,调查的材料没有发表。1951年美国人穆尔斯之子尤比在缅甸窝河、可劳当一创造了一种格能日旺独龙族文字,据当地会这种文字的人说:“格能”就是所有中缅境内的独龙的总称,“日旺”就是“完全”的意思。在独龙江有少数基督教徒会这种文字,但由于它所记录的语言与独龙语相差较大,学习困难,所以会文字的人不多,流传不广。

根据初步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独龙语的方言差别不是很大,对第三村孔当和第四村茂佰两个点的调查了解,以100个词比较的结果,完全相同的有63个,占64.3%;完全不同的有19个,占19.1%;有语音对应关系的有13个,占13.8%;部分相同的有14个,占1.4%;部分有语音对应关系的有6个;占0.6%;音节有增减的有8个,占0.8%。另外,以200句短句比较的结果,语法结构基本一致。所以独龙语的方言差别,主要在词汇与语音方面,但这种差别也不算大。

由于对独龙语研究得不多,初步认为独龙语有以下的一些特点:复辅音较多,有15个;辅音分清浊;吐气很不发达,清塞辅音与清塞擦辅音的送气音与非送气音可以自由变读,但以读非送气的为主;元音分长短;辅音韵尾多至八个;有高、低两个声调,降调与平调可以自由变读,所以高调的调质可以是-135或-152;低调的调质可以是-122或-121。这种变读常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快读慢读而异,一般地说快读时是降调,慢读时是平调;双音节调的词头词尾,轻读现象很普遍。轻读时,音节发音的时间短促,元音变得不稳定,而成为弱化元音;声调也变成轻声调,短而且轻,第一音节与第二音的辅音不同,第一音节又轻读时,前后两个音节的辅音有一种复辅音趋向;语序是“主语+宾语+动词”;动词有表示人称、数、陈述、命名、使动的形态变化,如表人称、数、第一、二人称用人称代词的缩减形式作词头、词尾来表示,第三人称现已变化;表示疑问的方法多用疑问借代词或用表示疑问的否定词May,用疑问语助词的很少;与不同的名词配合,有各种不同的量词;连词的运用很不多见。

独龙语的系属问题,曾有人将它列入缅语支、傈僳么些支。罗常培先生在《贡山俅语初探》 里把独龙语列入藏缅语族西番语支;后来罗常培先生与傅懋勣先生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一文中,将它划列入藏语支,罗季光先生在云南日报介绍云南各民族语言时,把独龙语列为藏缅语族中独立的一支。根据上面谈到的一些特点来看,显然独龙语是独有其特点的。

怒语与独龙语有亲属关系,这几乎是早已公认的了,但这种“关系”究竟“亲”到什么程度,由于对怒语也是一直没有调查研究过,无法回答。在调查中,有一位贡山一区的怒族在与一位会讲贡山一区怒语的汉族,他们在与独龙族互相通话和了解上都没有什么太大困难。这就说明贡山一区怒语与独龙语"亲"的程度是相当大的。抽出了两百个词汇比较了一下,完全相同的有120个,占60%;完全不同的有38个,占19%;有语音对应关系的有34个,占17%;部分相同的有3个,占1.5%;部分相同部分有语音对应关系的有3个,占1.5%;部分不相同部分有语音对应关系的有2个,占1%。

这个比较数字与上面两个方言点的比较数字相差是不远的,也就是说,贡山一区怒族的语言与独龙语的差别大小与独龙语内部方言差别的大小是相当的。

宗教信仰

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万物皆有灵的阶段,认为风、雨、雷、电、高山、大水、巨石、 怪树都有鬼。鬼的种类很多,南、北部地区各说不一。据说有“丘”(山鬼、岩鬼)、“益休”(路鬼)、“司多”(水鬼)、“别卡”(夜鬼)、“孟”(雷鬼),“沙沙”(江鬼)、“乃木”(野鬼)、“明戛沙卡”(天鬼)等十多种,除了这些属于自然现象的鬼外,他们也相信人死后有灵魂,有“息托”(变人的鬼,人类的祖先)及“排勒”(家鬼、祖先的鬼)两种。触犯了鬼,它就会降祸于人,发生灾荒疾病,如头痛、腹泻认为是被山鬼咬了,得了半身不遂的风湿病,就认为是野鬼缠住了,要请巫师杀牲祭鬼来调解。

巫师有两种:一称为“隆木沙”(类似傈僳族的“尼扒”),专门卜卦看鬼;另一种称为“班瓦当”(类似傈僳族的“尼古扒”),专门杀牲驱鬼。祭鬼时先由“隆木沙”用几根茅草卜卦 ,看病人是被哪种鬼给缠住了,要杀鸡或杀猪来祭它。他一手端着一杯酒,一手摇铃,为病人祈祷。然后请“班瓦当”来杀牲驱鬼。驱鬼时巫师头上系着虎牙及兽皮,挥舞长刀,呼啸跳跃,用粗暴严厉的神态来驱鬼。

巫师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大“隆木沙”受人尊重,他们除了在祭鬼时可得一腿肉以外,没有特殊的权利。巫师的产生不是继承,也没有一定的师傅,而是一些能说会道的人,在“隆木沙”祭鬼时偷偷学来的。自基督教传入以后,巫师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了。

每年的秋收以前,要举行一次全村性的祭祀活动,大家出酒出粮食,杀牲(猪或者牛)祭天,庆祝丰收。另一种是有钱的人举行剽牛集会,一次最多剽三头牛,邻近的村寨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来参加。祭奠由“隆木沙”主持,祭毕大家歌舞狂欢,青年男女借此机会跳舞欢乐,十分地热闹。牛的内脏当天全部煮吃,牛肉每人平均分得一份(南部地区当天全部吃完),主人也同样分得一份,剩下的骨头归主人,装在竹筒里,腐烂发臭后,每天吃饭时拿出来在汤里涮一下,然后又装在竹筒里。

每杀一头牛,牛头都挂在主人的墙上,引以为荣,也是富有的标志,最多的一家有十多个牛头。杀牛祭鬼对生产的破坏是很大的,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原因之一。

独龙人绝大多数是实行土葬,也有少数因为患特殊疾病死亡而行火葬或者水葬。按独龙人的禁忌,尸体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从住房的后壁或地板处另开一道便门送出,认为这样做才能避免继续死人。出殡时,由一老人在前面挥刀驱鬼,在葬地划定坟圈,尸首侧卧,面向东方,埋后不垒坟。一家有丧事,村人及远近亲戚都要送粮食、鸡、酒等物,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埋葬的当天,全村停止生产活动,否则认为庄稼不生长或五谷也会被鬼给吃掉。

棺材临时用木板合成,死后第二天就埋在住宅附近,坟前竖一根木杆,将死者生前用具及亲友送来的鸡蛋挂在上面。

人死后数月,家属准备好酒肉后,要在家里举行祭奠仪式,亲友们也要送酒送肉来帮忙。祭典由"隆木沙"主持,嘱咐死者:保佑全家清吉平安,不生疾病,粮食丰收……。然后将祭品装在竹箩里,挂在坟前木杆上。以后不再祭扫,没有崇拜祖先的习惯观念,很多人都不知道祖辈三代的名字。

饮食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独龙人实行粗放落后的农业耕作方式,一年当中的收成,充其量也只能半饥半饱地勉强维持半年的生计,即每年九月至来年二月,这段期间可以粮食为主,并搭配上大量的能够采集到的野生植物。每年的三月至八月份则主要依靠野生植物来充饥。由于食物来源的有限和匮乏,独龙人只能顾及食物总量需求供应,无法更多地顾及到食物品种制作方面的改进和提高。野生植物虽富含维生素,但制作方法落后和调味品的缺乏,多数有浓厚的苦涩之味,无法与现代城市人偶食野味的感觉相比。由于人体所必需的蛋白质和脂肪的严重缺乏,致使独龙人的身体明显瘦小,结核病等与营养不良有关的疾病较为流行,儿童死亡率一直较高。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近10余年来,随着大量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引进和生产责任制的贯彻执行,大多数独龙族农户生产的粮食已基本满足一年的食用,采集野生植物在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已经明显地下降。野生植物仅作为主食粮食的补充物,或用来弥补特殊年份短期口粮的不足。独龙族的主食仍以玉米、土豆、鸡脚稗、青稞、燕麦、荞子、小米和旱谷为主,水稻虽已引进10余年,但种植面积有限,产量不高,显得珍贵。

独龙族当前日常饮食的常规是一日早晚两餐,早饭以吃炒面、烧烤土豆为常见,晚饭多数是吃玉米等,中午饭很不正常。其主食及食用方法有以下几种:玉米的吃法花样较多。将其直接放入火塘内烧烤熟后剥食,这种吃法既简便又耐饿,常是野餐或早晚两餐之间的零食。有的将干玉米倒入铁锅爆炒成玉米花,有的用木舂将玉米舂碎再煮成玉米稀饭或干饭,或将玉米碎粒煮软取出和玉米面、土豆块一并蒸食,或用手推石磨或水磨将玉米碾成粉,做成玉米炒面,捏成团块干食。这几种比较费时的吃法一般是晚餐用的。

各种炒面是外出的独龙人最常携带的方便食品。用热水和玉米面捏成饼,用芭蕉叶包住放在火塘边灼烤,或在铁锅里焙烤成玉米粑粑,同样可作干粮随身携带。小米在食用之前先在锅里爆炒30分钟左右,舂去外壳,或置于火塘上方的木架上烘灼到闻着香味再舂成米,将米煮成小米稀饭或干饭。稗子的食用也要先舂去皮壳,然后煮成稀饭或干饭,亦可将其碾成面粉,和以温水,焙烤成薄饼,和煮熟的野菜一起吃比较可口。鸡脚稗的穗状形如鸡爪,舂去皮壳,碾成面粉,煮成稀饭或干饭,亦可用来加工成薄饼或炒面。荞子有苦荞和甜荞两种,食用之前先粉碎。甜荞可煮成稀饭或干饭吃,亦可做成粑粑。在苦荞粑粑中夹野韭菜一齐烤熟,或和肉食一起吃,可减少苦荞之苦味。土豆最常见的吃法是埋在火塘的炭火灰里烤熟,取出撕去皮而食。亦可连皮煮食。芋头一般是放在火塘里烧烤至熟取出撕去皮而食,或煮食。青稞用来制作炒面。黄豆用来制作炒面或煮豆面稀饭。

过去,独龙人还以董棕粉作主食。董棕粉是从董棕树树干的芯部提取出来的淀粉,先用砍刀从该树的根部依次向上试砍,见刀刃上沾有淀粉的白浆,就由此处下刀砍倒董棕树。再沿砍倒的树干上端往下试砍,见有白浆渗出处,则由此砍断。两头没有白浆渗出的两节弃之,将有淀粉的树干砍截成二至三尺长的几节,提取树干中的淀粉烤吃,亦可焙成粑粑或与其他杂粮一起煮吃。

独龙族饮食结构中副食主要有:煮酒,以玉米、小米、鸡脚稗、苦荞和青稞等杂粮为原料,先将原料舂碎,煮熟成干饭状,摊放在大簸箕上冷却至尚有余温时洒拌酒药,装进竹篓里,用厚实的芭蕉叶将篓的周围上下捂严数日至酒香味飘出,再倒入陶罐里闷若干日即成可饮之酒。饮用之时,先从陶罐中连糟带酒取出一部分,在铁锅或铁壶中加热水搅拌并加热,用小竹篓不断挤压酒糟以使酒与糟分离,再用竹制长柄的酒匙从小竹篓中将酒舀出饮用。酒糟当做零食食用。独龙族制作的这种酒其酒精浓度一般在20度以下,呈乳白色或灰黄色,饮用爽口,但其性如同葡萄酒,后劲不小。酒在独龙人的传统交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人们普遍认为宁可饿着肚子,也不能在亲友互访、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过年时无酒。独龙族中饮酒风气比较盛行,每年收成的农作物约近一半耗之于煮酒豪饮。

打茶的习惯可能是从藏族地区传入的。打茶的竹制茶桶长约60至70公分,口径约10公分,内置一个能够上下抽动的竹柄木塞,其直径比茶桶的口径稍小,竹柄长度高出竹筒约20公分。打茶时先将煮好的茶水倒入茶筒,放入熟的动植物油脂(酥油、核桃油、鸡油、猪油、肥肉丁等皆可)、食盐和一种有香味的苏麻籽,手操竹柄木塞上下反复抽动,将搅拌均匀的茶水倒出饮用。其色浅褐、味咸香,具有提神解乏的功效,是一种很好的滋补饮品。

肉食平时主要是靠渔猎所得,渔猎所获常在亲友或本村各户之间互相赠送。各家所饲养的鸡、猪、牛、羊平时很少宰食,饲养家禽家畜的主要动机并不在于改善和丰富饮食,而多数用于人与鬼神之间相互沟通的媒介,其首要功用是用于祭祀鬼神,以祈免除疾病等灾祸。一年一度的年节期间,才有机会吃到新鲜的肉食。吃肉时通常是连皮带骨的砍切成几大块一起煮熟,吃鱼时开膛不去鳞煮食。

酒焖鸡是独龙人的一道传统美食,其制作方法是把鸡剁成块,用油爆炒,加入适量的烧酒和野生花椒,在火上焖熟即食。制作时鸡味酒香四溢,味道鲜美。还有的在油煎荷包蛋中搀入烧酒,焖片刻成酒焖蛋,蛋味和酒气特别浓厚。

现在的独龙族农户有钱时常从商店购买江外运入的肥腌肉,做饭菜时切一些作油料。平时很少食用糖,常用野蜂蜜搀在茶水中饮用。

传统节日

独龙族有代表性的节庆活动要数与其氏族制度密切相关的古老的“卡雀哇”节祭祀。独龙江孔当以上的独龙族有过“卡雀哇”节的习俗,孔当以下的独龙族据笔者调查从来没有过“卡雀哇”节的习惯。

过“卡雀哇”节的时间一般都在头年的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节期一般三天。第一天各家在各自的家庭中备办酒肉膳食等用品,年轻人聚集起来到各家轮流跳舞祝贺。第二天早上前往本氏族的固定祭场进行祭献,以求来年安康顺利。祭场一般都设在村寨背后树木茂盛而又比较平坦的地方,在此每个家庭都垒起一堆石头为祭神坛,间或也有架起松树枝木架代替的。整个氏族在当地有多少个家族,就有多少个石堆祭神坛,石堆一路横队的排展开来,基本上在同一条直线上。各个家族都前往本家族的祭坛前献祭,将供品摆在石堆垒成的祭台上,念诵祭辞,以祈祷来年丰登安康。届时还举行射弩弓、跳舞活动。然后,将各家族带来的祭献物集中在一起聚餐共食。这种定期的祭祀活动具有明显的增强氏族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的社会功能。

风俗习惯

婚姻习俗

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反映的婚姻形式来说,独龙人的婚姻制度也代表着由原始的“群婚”、“对偶婚”到一夫多妻以及从妻姊妹婚到非等辈婚几种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表明了家庭公社解体期的特点,它标志着家族公社制度的结束和个体家庭的确立。

独龙族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下的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联亲,并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单面循环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集团的特点是:甲家族的男子固定地娶乙或丙家族的女子为妻,但甲家族的女子绝对不能嫁给乙或丙家族的男子,这种限制是十分严格的,除非固定联亲的对方没有女子或已他迁,否则是绝不会改变的。因此,在这种婚姻集团的形式之下,逐渐形成了较固定的循环的婚姻系统。

此外,还保存着姊妹先后共嫁一夫和兄死弟娶其嫂(反之亦然)的妻姊妹和转房制,按独龙人的传统习惯,即凡属固定的婚姻集团,某一家所生的几个姊妹,必须先后共嫁给一个丈夫,独龙语称为“安尼南”,意即娶姊妹。他们认为几个姊妹嫁一夫,可以和睦相处,可以亲上加亲,而且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外溢,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沿袭着妻子作为内部财产不得转嫁给外氏族的古老习惯而保存下来的,这是建立在氏族外婚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氏族以外群婚的残余。它在独龙人的婚姻形态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

多妻及非等辈婚:一夫多妻的现象,在独龙人的婚姻关系中比例很大,它是作为父权制确立而相应产生的婚姻形式。多妻的原因,一方面显然是盛行妻姐妹婚的一种转化形式,比如诸兄弟中大哥死了,其妻转给二弟,二弟死了,诸嫂一并转给三弟,甚至也有儿子死如无弟兄,儿媳即可归公公所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为家长服劳役,所以一夫多妻主要是家族长或一些富裕户。独龙人称娶妻为“仆玛旺”,意即买女人。娶妻的聘礼是价钱,这样女子仅仅被当作一件物品通过一定的价钱被男子买过来,而且被男子当作奴仆看待,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父权制确立的时候,男子凭借着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其他一些为习惯公认的特权,开始在家庭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使妇女屈从在男子的权威之下,形成了男子对女子的压迫和奴役。一夫多妻制并不是婚姻制度发展的必经阶段,它是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一种中间的例外的婚姻形态,严格说来,它也是群婚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在实行固定婚姻集团与多妻的同时,比较突出的现象是非等辈的婚配。按独龙人的传统习惯 ,只要是在固定结婚集团内的嫁娶,不管是年龄的大小或辈分的长幼,他们并不计较。比如父死了,子可娶父之小妻、子死如无弟兄,公公可纳寡媳,有的亲姊妹可以分嫁父子,姑母和侄女也可以共嫁一夫,因此,也就有“红颜嫁老翁,青年娶老妻”的现象,这也是原始群婚的另一种反映。

以上这些都是独龙族原始社会末期的状况。

解放后,人民政府帮助独龙族人民发展生产,进行经济建设,改善交通,开辟邮电,把文化、教育、医疗送到独龙河谷,从根本上改变了独龙族聚居区的面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婚姻法在独龙族地区逐步地得到了贯彻,旧的婚俗有了很大改变。一夫一妻制已经确立,妻姊妹婚,夫兄弟婚,非等辈婚,以及固定的家族外婚制,已经基本废弃,买卖婚姻的情况也比较少了。

家庭

独龙族的家庭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家长制家族,儿孙结婚后不分居,紧接着原来的住宅加盖一间房子,下一代再依次加盖,排列成一行,最长的有十多间,分为两厢,中间留一条过道,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切粮食财产都是公有,只有男子的弓箭长刀及妇女的首饰属于个人所有。辈分及年岁最长的男子是当然的家长,家长的职责是安排生产、管理粮食,对外交涉联系也由他出面,家长在家庭里很受尊重,但没有绝对的权力,有事全家族男子共同商量办理。煮饭由妇女轮流担任,吃饭不论大人小孩平均分配,如吃干饭, 担任煮饭的人用树叶包好,每人一份;如吃稀饭,则各人拿竹筒去领取,然后拿回自己房里吃。遇到吃肉的机会,也是按份平分,任何人不能多享。这样的大家族南部地区较多,一般是共同始祖的三、四代同居在一起,最多的有三、四十人。据说在三、四十年前有家庭蓄奴的现象。基督教传入以后,禁止蓄奴,现在已没有奴隶了。

在北部独龙江沿岸的独龙族,大多数是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儿子结婚以后,即单独建立小家庭,但住宅仍与父母联在一起,同房居住,分锅吃饭,父母留小儿子共同生活。分家时作为财产分配的,一般只有一口锅及一些粮食,少数富有的人可分到一盘三脚架、一只小猪等 。土地不分,轮歇耕地仍保持公有,共同劳动所取得的粮食,弟兄们平均分配。副业生产各户单独进行,如挖虫草、贝母等药材,归个人所有。如分得的粮食不够吃,自己可以单独开种一部分土地,通过"瓦刷"来进行生产,也可以和其他人伙同开荒,以满足个体家庭的需要。也有一些是兄弟分家以后,因村寨内可耕土地不多,即搬到其他地方,单独建立村寨或加入其他地多人少的村寨,但仍与本家保持着联系,遇到杀牛祭鬼或婚丧等事,都要请本家的人来参加或送肉给他们。北部地区,由于与藏族及怒江区其他民族接触较多,生产比南部略为进步,促进了个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北部气候较冷,土地收获量比南部低,生活中的很大一部分,必须依靠挖药材等副业生产来维持,而到山上挖药材,不一定要依靠集体的力量,个人也可以单独地进行,社会分工虽然不发达,但由于外部的影响,生活中交换发展了,日益增长的交换,使财富的积累有了可能,个人对大家庭逐渐产生了离心倾向,要求摆脱原始经济的束缚,建立个体经济,但刀耕火种的生产力,又限制着他们不能完全脱离集体来单独进行生产,所以在土地关系上,仍普遍保持着伙有伙种的情况。

文面、服饰及居住

纹面是许多原始氏族、部落所共有的一种习惯,并以此作为美的表征,解放以前,独龙族还保有这样的习俗。按传统的习惯,女子一般在年满十二、十三岁时,就必须纹面。由于地区和习惯上的不同,纹面形状的种类差异较大,纹面由有专门技术的妇人进行,纹面时,将三、四根刺扎在一起,在前额、双颊、鼻子及下颚各部分刺上各种图案的花纹,然后在刺破的部位涂上锅烟及蓝色料珠研沫混合的油膏,使其浸入皮肤里面,复原以后,脸上即呈现出蓝黑色的花纹,她们以纹面为美观。南部地区,妇女也有纹面的风俗,但仅在上唇及下颚一小块,形状很像男人的鬍鬚。

关于纹面的原因有四个:第一,妇女纹面是一种美的象征;第二,作为划分各个氏族、家庭集团的标志;第三,纹面之后可以避邪;第四,防止察瓦龙藏族土司抢夺独龙妇女为奴。

独龙族的男女均散发,前垂齐眉,后披齐肩,左右盖耳,剪发系用两把刀相截。过去男女衣着均为麻布,穿时由左肩掖下抄向胸前,里右胸,露右臂,用草绳或竹针拴结,披落自如。通常都是白天为衣,夜间做被。男人下着短裤,平时喜佩砍刀和箭包。妇女腰部多系漆染的细藤圈,出门常挂小篾箩,头部胸前均喜戴车磲料等珠練为饰,男女均赤足。

独龙人的村寨,大都分布在独龙河两岸的山坡台地上,由于受气候和耕作土地的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还未形成固定的村落。已定居的村寨一般仅为四五户,少则一户,最多也只有十几户。各村寨之间距离几十里,甚至一百多里。住房有两种:北部第三行政村以上多是用木椽垒墙,南部全是竹房,无论是木房或竹房都是长方形,建筑靠山打桩,屋面一般离地二、三尺高,木房四周以由下而上排列起的椽子为墙,上覆以砍刀劈开的木板或茅草,内铺木板或编制的竹篾笆。竹房则四周以编制的竹篾笆为墙,上覆草,内铺竹篾笆,两种房屋中间,都设有一个或两个、三个火塘,火塘的排列也有两种形式:竹篾房内的火塘设在长方形屋子的两旁,中间为通道,火塘大体上是对称排列。木楞房无通道,火塘设于房屋的四角。一般是长辈的火塘在上方,晚辈的火塘依次排列在下方,凡已婚的男子即在屋内设一火塘,夫妇二人及其子女便围火塘而卧,一个火塘便象征着一个小家庭。竹篾房两端都设门, 架木为梯;木楞房一般只设一道小门,门都面向东方,只能屈身而入,室内无窗,光线极暗,牲畜即饲养在楼下。

习惯法

按照独龙人的习惯法,如偷盗、杀人、婚姻纠纷等,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内容。调解纠纷的过程是:纠纷发生于村区域界线内则由本村头人出来解决,原告被告双方不是居住在同一个村子,则由其所在地的头人参加解决。一般的纠纷则由原告被告双方供给前来参加解决纠纷的人的茶水,不招待吃饭,重大的纠纷则由原被告双方以酒肉招待,并各出5角至1元钱。调解纠纷时所凭借的证据是人证、物证,若无人证物证的复杂疑难案件,则用神判捞水锅的方式来解决,依据神判作最后的定案。

在习惯法中对偷盗案件的处理是很重的,特别是偷盗粮食,只要证据确实,一般是对偷盗犯判处死刑和抄查其全部财产。茂顶、戛木力两村在多年来发生过偷盗粮食的案件两起,一例是距今140年前,有一人偷茂爪捧的粮食,发现后跟踪追到途中,将小偷捕获,人证物证俱全,偷者也低头承认,讲理的结果,将其打死示众,并将其全部财产牛、猪、鸡、狗等查抄归失主所有。另一例是蓝旺度村的蓝旺度·捧罢,乘拂晓雾蒙蒙之际,窜入戛木力村将戛木力·阿克家粮仓内的包谷偷去,主妇入仓取粮煮饭,发现失盗,并发现附近的脚迹是刚走过的,顺脚迹追寻了十多里至蓝旺度·捧罢家,偷者拒绝承认。以其脚与脚迹相检的结果是脚之大小同,脚底之趾纹亦尽同,旋即抄查出赃物,据此定案,调解的结果,除追回失物之外,偷者将13岁之女给失主终身为奴,免除刑法和抄家处分。解放后此女已被释回家。

关于婚姻案件的纠纷,主要是追赔财礼。独龙人的婚姻一般是买卖婚姻,订婚和结婚时,所收的财礼是牛和其他生活资料。订婚后女方病死或与姘夫私奔和结婚后与人私奔,按习惯法,女方父母要赔偿男方财礼。如茂顶村茂即之妹,名茂妮,嫁给蓝旺度村谪朗当阿克为妻,后与姘夫逃走,男方提出控告,双方所在地的头人参加解决,由女方之兄赔还财礼,牛二头,铁锅一口,铁三脚一座,猪三口。二年后女方之兄寻获其妹,将其带回另嫁别人,重收财礼。男方以木刻记载所付财礼发生婚姻关系后所送的东西,遇到纠纷时取出木刻作证。如蓝旺度即其内弟订婚时所付之财礼,由其负责刻木记载,旋即女方死去,男方持此木刻至头人处控告女家,调解纠纷的结果,由女家按木刻所记财礼如数赔出。

打伤人的案件,轻伤出给伤者一瓶酒,五角钱,刀杀重伤出给伤者两元钱、一口猪、一只鸡,打死人财礼以牛三头、猪三口、鸡二只、大刀两把、砍刀两把、大铁锅一口、大铁三脚一座,以及麻布、背篮、藤蔑背带、黄连、贝母、兽皮等物作为人命钱赔给死者家属。

悬而未决的复杂案件,以捞油锅、捞水锅的神判方法解决。办法是以大铁锅盛满油或水后燃火烧沸,置一小石头于锅中,若系水锅则放蜂蜡增加温度。由被告赤手取出锅内小石,被灼伤为输,不被灼伤为赢,输则由被告赔偿原告所失去的东西外,烧水的铁锅、铁三脚、归原告所有,赢则除烧水的铁锅、铁三脚归被告所有外,原告还要以实物赔还被告受诬的人格损失。

狩猎

独龙人狩猎有公共的猎场和私有的猎口。公共的猎场其范围是以村寨的区域界线四至为界,茂顶的猎场东以高黎贡山雪线为界,南以戛木力小河为界,西以担力卡山顶为界,北以巴坡底小河为界,东西宽约150里,南北长约5里。私人的猎口系私有观念形成后通过“号”的方式占有的,但只限于本家族或本村寨成员才能去“号”,不能越出村寨区域界线以外去“号”,反之其他家族或村寨成员亦不能越界去另一村寨的公有猎场内“号”猎。私人“号”猎口,是在公有猎场的原始森林内,选择野兽常经过的兽路上,以刀剥去大树的皮,砍以锯齿形符号,或在路口以两棵木桩架成交叉形(其法与地同),一经号定,此猎口即为私人占有,但这种占有只排斥其他个人不能在该猎口上打猎。若侵入私人猎口,被占有者发现,除追回猎获物外,还要受到习惯法的处分;但是若系村寨成员集体的狩猎,却不受限制。此外,甲村的成员不管是个人或集体,不能无端侵入乙村的公有猎场,若违反除没收其猎获物外, 并以习惯法制裁。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则例外,如甲村的成员不论其是个人或集体,在本村猎场追击一只鹿或野牛、山驴等,若猎物向着乙村猎场逃跑,可以越界至乙村猎场追击。若它继续逃跑,则跑到哪里追到哪里,可接连闯进丙、丁等村猎场,直至猎获为止。在谁村猎场猎获该兽,则将肉分送给该村一部分,这在习惯法上是承认的。也有一个村有两个公有猎场的,如丙当村的猎场,一在村区域界线内,一在村区域界线外,距村100里,后者系丙当家族聚资向狄子江独龙人买的,位于担当力卡雪山之西麓,因该场内有卤水,借每月望日野牛数十成群到此饮卤水之机会猎取。

狩猎季节一般是秋收后的十一月至次年的三月内进行,此时狩猎的有利条件是秋末降霜,山上的毒蛇转移至独龙江边冬眠,其次是山顶降雪,野兽因高山寒冷,转移至海拔1700公尺以下的地带。三月以后,野兽上山,毒蛇出洞,人和猎犬经常被毒蛇咬伤,此时即停止狩猎。

狩猎的对象是鹿、野牛、麂、岩羊、山驴、野猪、虎、豹、熊、狐、水獭、獐、兔、飞鼠 、猴等。

狩猎的工具为弩弓、刀、矛等,狩猎的方式可分三种,第一是在野兽经常过的路口,下地弩、下索扣、挖陷坑、安竹签等物,只要野兽一触就不能脱。凡安好上述设备的,离村近者两天去看一次,远者三到五天去看一次。第二种是由家庭成员组成的单干狩猎,多是在私人占有的猎口或离村较近的河谷地带进行。一般是三人组成,一人带着猎犬去森林或草丛中追赶,二人看好地形,张弩伏于野兽必经的路口伏击。第三种是全村寨的男子集体出动狩猎,推选一个颇有狩猎经验的人率领,凡参加的成员都必须听从他的统一指挥,这样大的狩猎队伍一般是在探知有兽群出没时才组织的。出发前各人自己备数日的干粮、酒等物,并以包谷、荞等、面粉,做成虎、豹、熊、野牛、野猪、麂子等野兽的模型,到达猎场后,以竹杯盛满酒和上述诸物一起置于一棵大树前,献祭"且卜拉"山神,并将各人的衣服和毯子铺在地上,齐唱祷告的调子。

祷告毕举行弩弓竞射,以占卜山神是否放他的野兽。其法是在50公尺外,砍开树皮,以木炭画成各种兽形,张弩射击,若射中图中的野牛,则认为是日可以猎获野牛,中什么就会猎获什么。

狩猎在80年前独龙人生活资料中是占一定比重的。据茂斗老人说,在90多年前与其父茂爪棒一年打到野牛、岩羊、麂子、山驴等70只以上,足够当时他家13口人吃5个月。贡明滴的父亲贡明及,一年猎获的野兽肉约60-70背,足够当时他家12口人吃6、7个月。茂斗老人说,有时两个人出去打猎,半天之内就能猎获3只麂子,有一次他们集体狩猎遇到成群的野牛去吃卤水,一次就猎获40多只,猎获的野兽平均分配,若个人去狩猎,猎获物必须分给邻居每家一块。猎获的兽肉多时将其煮过,储存在仓库里,可以用来交换粮食。

艺术天地

文学

独龙族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等。神话以《创世纪》为主,有诗体及散文体两种形式,诗歌可分为劳动歌(包括打猎歌),习俗歌(如婚歌、剽牛歌等)、情歌、 苦歌等几类。故事以动物故事及人与鬼斗争的故事居多,近百年来,产生了一些历史传说。 这些与原始社会解体期相适应的文学样式,保留了原始创作的特征,如对劳动的直接依赖性,诗、歌、舞三位一体,以及主要表现人与自然的斗争等等。

解放后,独龙族人民进入了社会主义,产生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新文学--新民歌及新故事。 下面是一些独龙人的民间文学作品。

                                     独龙人盼来了金太阳

                                     要打到肥壮的麂子,

                                     就要到密林里去找;

                                     要喝到甜美的清泉,

                                     就要山箐里去找;

                                     要唱幸福的歌,

                                     就要到心底里去找。

                                     山村里的蹦得鲁鸟,

                                     是最会唱歌的了,

                                     可是我们的歌哟,

                                     比它还要多。

                                     这一句句的歌哟,

                                     就像编织美丽的腰带,

                                     一节一节地编起来了,

                                     让你飘呀飘到首都北京,

                                     让毛主席听到我们的歌声。

                                     过去的独龙河哟,

                                     一年四季太阳照不到;

                                     过去的独龙人哟,

                                     就像一棵冰下的小草;

                                     盼了多少年哟,

                                     才把金色的太阳盼到,

                                     珍贵的雨露在春天里降下了,

                                     枯黄的小草又长出绿苗。

                                     如今我们的独龙河哟,

                                     变成了最美的地方,

                                     绿绿的秧苗就像一块披毡,

                                     铺在层层的梯田上,

                                     翻身后的独龙人哟,

                                     满脸的笑容就像红红的珍珠一样。

                                     弄规力卡的雪山是最高的了,

                                     毛主席的恩情比它还要高;

                                     奔腾的独龙河是最深的了,

                                     共产党的恩情比它还要深;

                                     毛主席哟,我们的金太阳,

                                     独龙人永远跟着您,

                                     就像长长的独龙河水,

                                     永远流向东方!
                                   
 第二首:我们世世代代不能忘

                                     比高黎贡山、碧罗雪山还高,

                                     比独龙江、怒江的流水还要长,

                                     产党和毛主席的恩情啊,

                                     我们世世代代不能忘!

                                     把碧罗雪山的积雪消融,

                                     把高黎贡山的阴雾驱散,

                                     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芒啊,

                                     使我们民族大家庭光明灿烂!

                                      第三首:相望

                                     男:我俩相隔一座高山,我俩相距一条大河。

                                             我翻过这座高山,我跨过这条大河。

                                             不是采集山果,也不是捕捉鲤鱼,

                                             是为了心爱的人,是为了布朗阿姆。

                                             我站在山顶上看,我站在山尖上瞧,

                                             看见山脚有一朵红花,瞧见河边有一棵绿柳。

                                             那不是红花呀,不是绿柳,

                                             原来是我心爱的人,原来是布朗阿姆。

                                     女:我站在山脚下等你,我站在河边望你。

                                             天上掉下来一颗星星,山上流下来一个银球,

                                             使我吃了一惊,把我吓了一跳,

                                             那不是星星呀,也不是银球,

                                             是我心爱的人跑来了。

                                     男:我俩相隔一座高山,我俩相距一条大河。

                                             我翻过这座高山,我渡过这条大河。

                                             我不是找麂子,也不是捕小獭,

                                             是为了我心爱的人,为了布朗阿姆。

                                             我站在山顶上看,我站在山顶上瞧。

                                             我看见山坡上飞过一只白鸟,我瞧见山腰上跑过一只灰兔。

                                             那不是白鸟呀,也不是灰兔,

                                             原来是我心爱的人,原来是布朗阿姆。

                                     女:我爬坡去割草,我上山去砍柴。

                                             我坐在坡上等你,我站在山腰望你。

                                             山顶滚下来一块石头,山尖滚下来一个雪球;

                                             使我吃一惊,把我吓一跳,

                                             那不是石头呀,也不是雪球,

                                             是我心爱的人跑来了,是里米乙跑下来了。

                                     男:我俩相隔一座高山,我俩相隔一条大河。

                                             我翻过这座高山,我渡过这条大河。

                                             我不是想吹笛子,也无心弹三弦,

                                             是为了我心爱的人,是为了布朗阿姆。

                                             我醒着想你,梦中也想你,

                                             今天我俩相遇了,此刻我们碰到了,

                                             倒感到不必答话,倒觉得很难开口。

                                             愿我俩像天上的双星,愿我俩像水中的鸳鸯,

                                             永世不要分开,永世不要拆散。

                                     女:要我俩永世不分开,要我俩永世不拆散,

                                             就要反抗官府的压迫,就要挣脱父母的锁链,

                                             我俩一块逃吧!我俩一块躲吧!

                                             向西边去,往太阳落的那边走,

                                             翻过九十九条大河,

                                             去那自由的地方,到那自由的所在,

                                             搭一间板房,开一块荒地,

                                             坐一个男孩,养一个女孩,

                                             男的教他会种地,女的教她会织麻。

                                     合:挂着长刀走吧!到那里好去砍火山,

                                             带着种子逃吧!到那里去种庄稼。

                                             到那自由的地方,到那幸福的所在,

                                             我俩永世相爱,我俩永世愉快。

艺术

独龙族又是一个喜歌乐舞的民族,无论是生产、收获、狩猎,建房、求婚或节庆,他们都喜欢通过跳舞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倾述内心的喜怒哀乐。乐器方面常用的有弦、笛 子、铓锣和皮鼓。每个成年男女都善于触景生情即兴编歌或就地起舞;那些优美的“门久”(歌曲),随着直笛轻奏,口弦低吟,使人沉湎于美好的生活憧憬里,也能表达出歌唱的人纯真的感情。那一些刚健欢快“拉姆”(舞蹈),随着铓锣鸣响鼓声抑扬,跳舞者或挥刀持弓,或攀肩拉手,一个个兴致激昂,体态雄壮,通过这些极其简单粗犷的舞蹈动作,能充分体现出独龙人民热爱生活和勤劳勇敢的精神状态。

体育娱乐

剽牛祭天在年节“卡雀哇”的第二天举行,目的是祭祀老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人平安,五谷丰收。仪式上,独龙族男女青年踏着钅芒锣声,手举独龙刀和弩弓,挥舞飘带,围着牛跳舞,一会儿,一个老人手执钅芒锣边敲边引导舞蹈者,人们向牛撒去一捧捧粮食,洒去一碗碗水酒。钅芒锣越敲越快,最后,一位长者将手中梭镖投向牛,牛应声倒地,人们欢呼,继续舞蹈,牛被切开,全寨每户人家均能分到一块牛肉,人们跳舞一直持续到深夜。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475)

阅读1842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