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原鹤峰县人民政府县长何亚斌)鼓励农民作贡献 怡夫 摄
摄影记者怎样运用具有可视性的形象语言报道有关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成绩、问题、新人新事等,拍出富有地域特色的新闻照片,是值得探索的。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当然结合各自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形成独特的经济结构,那么,这些民族地区的人口因素、社会生产方式、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诸方面的特征就会富有各自的民族、区域特色。新时期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抓拍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彩瞬间,报道成就,再现建设者的风采。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浓郁的现场感、人物的真情实感、构成画面内容的视觉冲击力,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特色。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闻摄影报道中,不乏一批批佳作震撼着人们的心灵,如吴家林的《“结扎”之后》、周国强的《大学生卖报》、张忠和的《同是下海人》等优秀作品,纪录了当代农村、城市人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心态,弘扬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旋律,鼓舞着人们去探索、去开拓、去进取……,细读这些优秀作品,就会发现这是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代表作。
我是一名山区摄影记者,对如何搞好山区经济新闻摄影报道,深入生活抓拍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彩瞬间,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的尝试。
1、市场是个大舞台,摄影记者深入生活要熟视常悟
深入生活潜心观察,这已是新时期新闻摄影记者不可或缺的基本功。在把握时代、改革脉博的同时,怎样注意对人物内心深层的刻划,抓拍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我以为在深入生活潜心观察的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对熟视的人或事物常悟,悟出道理,悟得明白。
拍出不少好作品的徐力群事业成功离开家乡后感慨地说:“那些在家熟视无睹的东西,恰恰是最具有特色的题材。”
我有这样的体会:看电视新闻,就细心琢磨报道某件事的连续画面如果用单幅或几幅图片怎样表达;读报刊的文字或图片报道,结合报道内容,想一想自己一旦通过镜头怎样抓取典型瞬间;在深入生活中细心观察身边的事或人,研究表示拍摄对象深层的形象语言。由于长期坚持悟并从中吸取养分,虽不敢妄谈经验所得,自己感到抓拍富有地域特色的新闻照片得心应手多了。
市场是个大舞台,要搞好市场经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记者就要研究市场,市场不单是菜场、粮店、商店等一般性的市场,而是商品市场、人才市场、科技市场、信息市场、期货市场、股票市场、劳务市场等的集合体,新闻摄影对象就在变动的大市场中应运而生,摄影记者更需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做到虽熟视而常悟。
留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总要多个心眼,始终和摄影联系起来,拍什么?怎么拍?这应是摄影记者想得最多的问题。1993年,我拍的一组反映山区农民如何走上市场的新闻照片,内容是县委县政府等各级领导为了鼓励农民走进市场,甩开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从多方面积极引导,从而使山区农民逐步觉醒,将土特产品用背篓背进市场。通过反复观察,我没有直接把镜头对准领导者,只选择了两个画面报道山里人观念的转变:一个画面是一位老农正在和买主交易木制品;另一个画面是一位农民正在给买主称熏腊肉。这组照片分别在农民日报、湖北日报、鄂西报刊发后,又荣获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同中国税务报举办的“改革与税收”新闻摄影比赛三等奖。
2、新闻摄影记者应是转变观念的先驱
与时代同步的新闻摄影,无论从理论还是到实践,都应从狭义的理解探索到广义的延伸——多方位、多侧面、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在现实生活中搞好调查研究,抓拍优秀的、有生命力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摄影作品引导人、鼓舞人。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观念应由单一化、简单化、程式化向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转换,要不断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拓宽新闻视野,突破固定的模式,诸如会议报道的千篇一律大会会场、劳模报道的千人一面戴红花、工业报道机器加人的车间场景、经济报道的图片加数字、农业报道的四季歌等,变固步自封式的报道为开放服务型的报道,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在市场中奋进。
摄影家王文澜说:“摄影记者要用照片说话,既要说清楚,又要说精彩。”“说清楚”是说新闻的真实性,“说精彩”是说新闻照片要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此,这就要求摄影记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冲破传统界限,扬长弃短,发挥优势,体现出新闻摄影的特色。我曾有过一次尝试:那是1992年7月下旬,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王重农来鄂西考察,到鹤峰县茶园村看望土家农民姚志明,这位60多岁的老农融养殖、种殖、加工于一体勤劳致富,10年间向国家纳税21万元,我已搜集到关于他的大量素材,关键是要捕捉适宜表达他的新闻形象了,这个典型瞬间在哪里?我时时在注意事件戏剧性的变化。当时,姚老看来了那么多省、州、县领导非常激动,他提出了和领导合影的要求,在堂屋(即客厅)边说边换衬衫。这时,县长何亚斌走上去帮着姚老扣着衬衣纽扣,我马上意识到这就是新闻亮点,领导从精神上鼓励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没有给他戴红花、发奖状,而是干群之间心心相印的感情交流,这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密切群众关系的佐证,也是社会主义新时期农民安居乐业的典范!我把镜头对准了他们,从取景器发现,出大门外不远处的墙面上有“国泰民安”的字样,又稍微移了一下角度,取了“泰民”两个字,拍下了这个精彩瞬间。
这张照片以《县长鼓励农民作贡献》为题,在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与中国税务报社举办的“税收与社会”新闻摄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除此而外,摄影记者要转换往日“只选角度拍照,不作深入调查”的“重图轻文”观念。对一张报纸的组稿编排,已大力倡导“图文并重”,那么,对一名摄影记者来说,也应“图文并重”。
所以说,摄影记者应重视和加强文字修养,加强理论研究,提高写作能力。老记者穆青曾说:“文字记者如果懂得摄影业务,那就如虎添翼;摄影记者如果能动手写稿,那就如鱼得水。”摄影记者有了理论基础和扎实的文字基本功,就更有可能抓拍到新闻性强、形象生动、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新闻照片,所谓“功夫在诗外”!
3、筛选素材,深化主题,更新表现形式
市场经济新闻摄影报道题材十分广泛,报道深度亦在逐步加强,拍摄方式也是灵活多样,不枸一格。在改革大潮中,如何选择适合形象表现的题材,拍出文字不能代替的瞬间,这是每一个摄影记者目前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从筛选素材到深化主题、更新表现形式,可谓一个连锁反应过程。摄影记者要在深入生活中,以小见大,从微见著,寻找采访角度。
新闻摄影题材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它要求摄影记者在采访中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通过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精心筛选素材,善于把握具有形象性和可读性的新闻摄影题材。
——从宏观上审视、判断、寻找具有普遍意义的题材。值得注意的是,不要将某个地区的某个生活片断视为地域特色的典型表现,而应该把它视为这个地区的总体形象,抓住适宜表现的总体形象特征,才能拍出优秀的摄影作品。
——及时掌握国内国外重大新闻事件的新动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焦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化摄影报道的主题。
——新闻摄影形象的表现形式不要囿于俗套,要不断更新。
1995年2月27日,湖北省鹤峰县民族皮革厂一幢综合楼部分倒塌,从晚上7点40分开始直到第二天下午最后一名遇难人员救出,我一直在现场采访、拍照,这起特大事故发生后,县委、县政府迅速在现场组成临时指挥部,公、检、法干警、武警、消防部队官兵以及县直企(事)业单位、个体户万余人参加了抢险,这虽是一个悲剧(6人死亡、4人重伤、1人轻伤),但更是一曲精神文明的颂歌。我在发稿时只选择了3个画面:一是28日拍摄的塌房现场;二是27日午夜,营救人员砸开3层楼板救出年仅1岁七个月的小姑娘谷源媛;三是28日凌晨3点医疗队仍在奋力抢救伤员。通过筛选素材,深化了《于危难时见精神》的主题,湖北日报在3月10日二版全部刊登,且版面大,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好评。这虽是对一次突发事件的报道,但从侧面却反映了市场经济中人的精神风貌。
办公室里坐不出一名好记者,在建立市场经济的今天,摄影记者更应勤跑、勤学、勤问,只有这样,才能拍出比较好的经济新闻照片。
此文曾发于《中国记者》1995年第8期“摄影理论研究栏目”、《湖北新闻摄影理论文集》199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