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添平所——《中华覃氏志·鹤峰卷》编务组成员寻祖考察侧记

覃章辉
2018-01-14

编者语:《中华覃氏志•鹤峰卷》历时两年余,参编人员不辞辛劳,连续作战,数易其稿,业将成形付梓。为寻访宗祠遗址,追仰先人业绩,求证事实真相,丰富族志内容,编务组相关成员兴致蓬勃,轻车简从,历经艰辛,来到覃氏宗祠遗址、武德将军陵墓、助国夫人陵墓等地实地查考,以笔记、照片、随访、追祭等多种方式尽表虔诚、崇敬与感动,留下了诸多难忘的记忆,考证了相关史实的真相,填补了志书记载的遗憾和空白,良心震撼,得益匪浅,拙文记之,以飨读者……


IMG_0415-1024.jpg


《中华覃氏志·鹤峰卷》编务组部分成员到湖南石门县文物保护单位“武德将军覃添顺碑”前进行考察


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 阴

初冬的溇水,乍暖还寒,市内车水马龙,四周群山葱茏,薄雾缭绕,让人心旷神怡,触景生情,心境似薄雾飘逸山间,亦如流水圣洁缠绵,因埋藏心底多年的愿望——探寻覃氏宗祠,今天终于成行,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上午十时四十五分,由《中华覃氏志·鹤峰卷》编纂委员会主任覃正国、主编覃进之、执行副主编覃遵月和我一起组成考察组,怀揣着探寻先祖的热情与憧憬,由进之同志亲自驾车,踏上了前往湖南添平所考察覃氏祠堂相关遗迹的征程。

中午时分,停留鹤峰五里乡上六峰村小憩,拜望原县人大副主任李传发老人。李主任精神矍铄,谈吐流利,当我们说明续谱来意,72岁高龄的李老喜上眉梢,热情地让座、倒茶、倾心交谈,认为此事意义重大,当即叫来了正在田里采收红薯的弟弟李传裕(中学高级教师,现退休在家,负责族志的信息采集工作)具体洽谈、操办此事。

李老师的到来,眼见族谱初稿,赞不绝口,翻来覆去,爱不释手,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惊叹所阅资料有极大参考价值,为解除归宗疑问提供了可靠依据,于是,自报家门,原来李氏兄弟皆为“覃”姓 ,因其父由覃氏过继李氏为子,故兄弟均用两姓取名,依次为李传宗、李传发、李传裕、李传锋,覃氏用名则是覃遵宗、覃遵发、覃遵裕、覃遵锋。同时表示,将在最短时间内来容美镇二哥坪考察祖籍墓碑,确定分支。

沿途中,四人兴致勃勃,感叹覃氏文化底蕴之深厚,内涵之精深,研究意义之重大,尤其是覃氏文化核心之所在,是书志建册之根本。老县长覃正国一语道破,进之同志见解独到,我和遵月恰当补充,一致认为:开放包容、执着追求的“大我”精神,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荣辱与共、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乃覃氏文化内涵之精华,为覃氏文化传承之根本,应与时俱进,不断发扬光大。

晚六时,到达添平所,经打听得知,原覃氏衙门已在“文革”中被毁,现存覃氏祠堂在离集镇12公里以外的文家村,考察组一行不顾旅途劳顿,顾不上吃饭,驱车前往文家村,奈何天不作美,雨大雾浓,道路坎坷,加之天色太晚,怅然而归,甚为遗憾,便餐于所街“小玉”餐馆,简宿于无名旅店。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阴

雨后的添平所,空气清新,爽心悦目,逶迤的群山,宽敞的河道、整齐的楼房,洁净的马路,林立的商铺,好客的人们,让人充分感受到今日小镇的现代气息,更使人联想到小镇悠久的历史和覃氏先人开发于此的智慧与超然……

添平所:覃氏衙门

IMG_0455-800.jpg站在覃氏衙门的遗址上,很难找到过去的遗迹,只有依稀的三层土台见证先前衙门的大气与豪迈和主宰者的胆识与谋略,昔日的门栏、城墙、花园、高楼已被今天的桔园、民宅、马路、店铺所取代。在微微晨风中,在默默的祈祷与遗憾中,听说有远道而来的寻祖者,当地覃氏宗亲们蜂拥而至,纷纷向我们讲述着他们知晓的故事,我们静静地听着覃氏后人的娓娓道来……

“添平所”土司衙门,通称所街衙门,民谓覃家衙门,建于所街乡留驾坪村。朱元璋建国,覃添顺归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受封颁给印信,设置添平所。据《清同治石门县志》载:“添平,古三苗地,汉曰天台,唐曰五溪,宋曰龙阳,元曰天平,明洪武时改‘天’为 ‘添’,建所署守御边陲。明兴,有覃添顺内附,受封‘武德将军’”。    

添平所,建筑宏伟,原所署在磨岗隘南邓坪富石台堡。因覃添顺踪迹富台,堡为覃筑,故名。从今所街瓦店头、寨坪、新关、夏家峪,后迁今所街留驾坪。台宜寨后枕,渫水前带,上为苗蛮之咽喉,下为岳澧之屏障。元末,置土司守御,土城周三百八十丈,高六尺,土门一座,明授千户,领两关十隘,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诸司改土归流。千户改成千总,百户改称把总。所署有大堂五间,二堂三间,前设仪门、头门,有石柱、永贞楼。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华阳王为堂题匾曰“光裕”,并撰序文,书《画堂春》词以赠,词为:“风清细柳令飞霜,干戈洗净边疆,华堂新蒰焕文章,山水争光。画栋晓凝甘露,珠帘绿映垂杨,光裕格后和庆长,忠义流芳”。题对楹联:“统十隘七里军民,大公无我;司九夷八蛮之锁钥,与国同休。”横额为“天下为公”。全署另有奉先祠、文会堂、讲艺楼、守训楼、听事厅、监狱所、思荣牌坊、月墀、内五营舍、接官厅、鼓乐楼、甬墙、东西辕门、演武厅、外五营舍。清末时仍存大堂。

大堂为砖木结构,中为木柱,周砌砖墙,柱粗2.17米,尚有一方凿直穿小方孔。全部屋顶以方砖铺面,后再瓦覆,脊顶用空心塑花窑砖压脊,再盖半圆扣今隼塑花砖,工艺精巧,设计完善,前塑如刻花条石,故民传:“所街衙门,麻条压脊,鲁班每百年下凡整修一次”。由此民间传说可见其原建筑工艺水平之精湛。

所街衙门,是土家族与汉族兄弟建立统一明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标志。石门原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带,近百年来,土、汉人民长期共存,风俗习惯逐步合一,思想文化互相影响,民族隔阂不断消除,形成共建共荣之格局。解放时,添平所大堂仍完好无损,土改时被分给两家无房农民,70年代初,古建尚在,后两住户另修新房,将所署拆除。至1981年冬全部拆完,故址只剩门顶石一方,上刻“天下为公”四字,走笔苍劲,现亦为可贵文物。

据传,添平所古有八大景点,即:泰乙曙色、梅岭送香、清溪着月、南坡牧笛,另四处尚难以考证。

麻纳峪:武德将军显考覃公添顺之墓

群山含情,河风送爽。添平所街西去4公里,有村叫麻纳口,土语即虎口之意。

村的西南方向有两道山脉蜿蜒,犹如两条青龙虬行。七里公王陵就座落在这条山脉的尾部。

七里公王陵即土王覃添顺之墓。此陵坐南朝北,取地阴之要,左右青岗前伸,呈“太椅”之势,取龙虎合抱,藏风聚气之意。陵前阡陌纵横,象摆开的八卦阵,栏杆合围,若枪林戟丛护卫,陵内苍松翠柏,绿树掩映,51级台阶松针密布,似地毯铺展,陵后丛木森森,松柏葱茏。陵墓左上方覃家塔有岗似官印,前方有清溪曲折环绕,似玉带飘扬,冲出的沙洲名董家汇,恰似一把平放的青龙偃月刀,右下方有渫水西来,帆桅如云,取财源滚滚而来的意思,此地微风摇竹,清静优雅,鸟语花香,风水绝好,是难得的阴宅。试想,这般胜景,这份恬静,这份舒适,覃公定会安好。

武德将军陵墓现“三墓合围”,呈“六方大圆”之状。其中间为“武德将军显考覃公添顺之墓”,其主生于天历二年乙巳(1329)九月二十一亥时;卒于洪武二十四年辛未(1391)十一月初七亥时,享年63岁。右边为“覃善教之墓”,其主生于成化十八年壬寅闰八月十八甲申戌时;卒于嘉靖二十二年癸卯岁十二月二十五日巳时。左边为“明故诰封覃母史宜人之墓”,其主生于成化十五年闰十月初十壬戌日未时;卒于嘉靖己未四月二十一日未时。怀着对覃氏祖人的无比崇敬,考察组成员一一烧香许愿,叩拜至诚。

据传,覃添顺曾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战功卓著。平定天下后,朱元璋赐封覃添顺为武德将军,驻添平所,隶属九溪卫(现慈利县江垭),上至五峰渔洋关,下至石门新关,皆属其辖。内设九关十八隘,分兵驻守。是典型的以土制土、以夷制夷的自治,平时耕屯自给,战时领命出征,只要忠于朝廷,一切皆可自便,把握生杀予夺之权。

土王初屯时,当地夏氏势力较大,提出让土王之妻易淑珍到夏氏作人质,土王居然应允。既是如此,夏氏仍百般刁难。在朝廷的支持下,土王开始征剿夏氏。夏氏在战而不利的情况下,退缩在铜峰山顶,居高临下,据险死守。土王久攻不下,于是改变策略,断其粮草,围而不打。数月后,山上断粮,硝药紧张,夏氏派兵突围,怎奈土王将铜峰山顶围得铁桶一般,屡屡不能得手。铜峰山顶有座庙,夏氏便威逼庙里的和尚假名化缘,联系粮草,刺探军情。在如此特别的情形下,夏氏兄弟的精明怎逃得过土王的法眼。稍加审刑,庙僧便和盘托出。土王便将计就计,让和尚带回几袋土硝。相约以灯为号,乘夜突袭。夏氏的炮火瞬间丧失战斗力,以为土王得了天助,自然溃不成军。夏氏兄弟至死也未弄明白,原来和尚捎回的几袋硝药,竟是几袋湖盐。

征服夏氏五兄弟时,土王部下戳杀其尸,并弃之渫水,随波漂移。土王怜其壮烈,于是以其尸漂流之所,建庙以祀。从柳家台至新关,共建五庙,现有残垣尚存。

邓坪:一品助国夫人易淑珍之墓

自添平所集镇西行50公里,经磨市至邓坪,一路道路崎岖,艰难蛇行,因沿途多为皂市水库淹没区,路况极差,且走且停,时要推车前行,好在进之同志车技尚高,在好心人李志明的带领下,考察组于十二时四十分抵达邓坪大坝。

连绵的群山,宽阔的水面,低飞的白鹭,摇曳的小船,水中树,垂之影,蓝天碧水,微风习习,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之韵。村落中鸡犬之声相闻,沿岸边垂钓之影相伴,情愫里祭拜之情更浓,沉醉于湖光山色的美景,叹服于灵地选址者的睿智……

在几经询问和反复探访中,在覃氏门婿郑实邦的引导下,透过层层荆棘,在白鹤嘴湖区岸边的“狮子脑”,我们终于见到了独具匠心的“一品助国夫人易淑珍之墓”。此为湖南省石门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18日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1996年6月18日石门县磨岗镇人民政府立碑保护。

据史料记载,易淑珍为时任千总易江平之女,敕封为“一品助国夫人”。易夫人十分美貌,武功盖世,助夫覃添顺南征北战,血战黄公,活捉夏家五郎,是湘西土家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墓志载:易淑珍为“达惹夫人”,土家语意为“美姐”,享誉一方。与今传“易夫人长有一对硕大乳房,平时行军打仗,将孩子背在背上,奶子搭在肩头,供背后孩子吃奶,故称‘搭奶夫人’”之说有隙,尚待考证。笔者曾查阅大量史料,不一而说,或许兼而有之。

传说易夫人出葬之日,附近四十多里路段悉数戒严,兵弁威仪,号炮隆隆,可以想象其场面是何等壮观。

考察组一行鸣炮烧香,至真至诚,叩头祭拜,想必祖宗是倍感欣慰的。

文家村:覃氏祖祠

添平所溯渫水而上,向东南前行12公里,便是文家村。这里阡陌纵横,屋舍俨然,童叟无欺,怡然自得,“覃氏祖祠”傲然屹立于此已逾240余载,见证着这里的变迁与繁华。

覃氏祖祠位于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为清乾三十四年(1769年)由覃添秀后裔覃旦勋,旦吕、旦诏、旦昌、旦商、旦汉六兄弟3股,覃宇祚、宇洪、宇范、宇畴四兄弟2股,覃宇仁、宇俊两兄弟1股,覃宇都、宇国两兄弟1股,覃宙贤1股,覃旦勋1股,共9股筹资在原址修建而成,祠堂所用材料均取自当地。覃添秀系武陵县知县覃琮之子,覃琮是于元代末期受职的。

清道光十九年(1839)由本覃氏族人对阁楼及屋面进行整修。

文化大革命期间覃氏祖祠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后经多次维修基本恢复原貌。

覃氏祖祠系小青瓦屋面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为一处清式民间建筑,整个建筑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祠堂台基为长方形,建筑面积537.6平方米。覃氏祖祠是集祭祖、议事、宗法、教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结构严谨,功能齐全,布局合理,门楼、山墙,阁楼等均有典型的湖南地方建筑特点,更具有湘西北土家建筑的风格。1989年1月,石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6月,常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走出祖祠,天色已晚,暮霭降临,华灯初上。带着耳闻目睹的满足和对覃氏先祖的无限崇敬,考察组踏上了归程。途中一路畅谈,一路欢欣,几许感动,几多收获。汽车在崇山中穿行,人们在欢悦中享受,不言疲劳,唯有感慨,惊叹于此行的莫大收获。晚十时许宿于鹤峰走马“凤祥”宾馆,结束编务组此寻祖之旅。

行色匆匆,言之寥寥,区区五千字难详见闻,若能为记之人物、遗迹、传说之考察提供些许参考,补充志书相关内容,抑或小有研究价值,此乃笔者为覃氏文化研究之些许贡献,倍感莫大欣慰。


如夏公第三十三代孙 覃章辉 2012年12月5日于鹤峰容美)


阅读4788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