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塔尔族

怡夫
2017-12-10

“塔塔尔”是通古斯语,在历史上曾有“达怛”、“鞑靼”等不同译名。

周时,肃慎部统治今东北地区。公元前2世纪,挹娄部取而代之。公元4世纪,挹娄易名为勿吉,分为7大部落。公元7世纪初,其中的“黑水”部从勿吉部落联盟中分离出去。不久,他们又分为16个新的部落,其中的“达怛”部迁至鄂尔浑-叶尼塞河流域。到公元10世纪至11世纪,鞑靼人开始向宋、辽(契丹)朝进贡。13世纪初,鞑靼人向成吉思汗称臣,成为其主要的军事力量之一。公元1236-1241年,蒙古-鞑靼人占领了伏尔加、卡马河畔的卡马-保加尔王国,将其并入由蒙古-鞑靼人组建的“金帐汗国”。15世纪30年代,居住在汗国境内的鞑靼人掀起独立运动,自建喀山汗国。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伏尔加河畔的土著部落、操突厥语的保加尔人和钦察人以及跟随成吉思汗之孙拨都西征的蒙古-鞑靼人逐渐融合形成的。中国的塔塔尔族就是他们的后裔。新疆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从沙俄统治下的喀山、乌法、图曼、西伯利亚、乌拉尔等地迁来的。他们的迁徙经历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19世纪30-50年代)。在这个时期里,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很快,急需寻找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原料。1851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巴哈台通商章程》;1871年,派兵侵占伊犁;1881年,又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迪化(乌鲁木齐)、古城(奇台)、吐鲁番、哈密等地成为俄国的自由贸易区,新疆变成了沙俄的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当时,俄国的塔塔尔族人既精通俄语,又与维吾尔、哈萨克族语言相近,他们经常利用这种特有的便利条件到维吾尔、哈萨克族地区经商。俄国资本家看中了这一点,极力鼓励塔塔尔族商人到新疆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塔塔尔族商人经常往返于两国之间,一方面从事个体经营,一方面以俄国资本家的“商务代表”身份,购买原料,运销俄国。久而久之,便定居在新疆。在这一时期里,还有一部分塔塔尔族教师、宗教职业者也迁入新疆。

第二个时期(1905-1914年)。1905年,沙皇政府残酷镇压了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大批革命者、知识分子和工人被捕或遭到屠杀。在这种情况下,有一批塔塔尔族革命者及知识分子逃到了新疆。

第三个时期(1914年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一批不愿充当帝国主义战争炮灰的塔塔尔族青年流亡到新疆。十月革命后,又有一些小业主、手工业者和农民为了逃避战乱,摆脱恶劣的环境迁到了新疆。迁居新疆的塔塔尔族由于长期以来与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柯尔克孜等民族和睦相处,因而始终与他们保持着通婚关系。这是中国塔塔尔族的特点之一。

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1918年3月8日,中国新疆伊犁“曙光学校”的校长哈里甫·哈托夫带领1000多名教师员工,排着整齐的队伍,举着用塔塔尔文和俄文书写的“苏维埃共和国万岁”、“劳动人民万岁”、“废除乡约制度”的横幅标语和红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沿途散发传单,汇集到沙俄领事馆前。塔塔尔族姑娘艾斯曼·艾合坦米亚作了感人肺腑的演讲。在当地政府和领事馆的指使下,游行队伍遭到保守势力的殴打。晚上,群众又汇集到“曙光学校”礼堂,继续听艾斯曼·艾合坦米亚演说。参加集会的除了有塔塔尔族妇女外,还有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的妇女。艾斯曼·艾合坦米亚在演说中阐述了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鼓励妇女们砸碎缠身的锁链,投身到反封建的斗争中去。在她的感召下,许多妇女当场揭去面纱、脱去白纱长衫,以表示自己反封建的决心。此后,艾斯曼·艾合坦米亚被捕,有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因参加了游行示威而遭到逮捕,有的被迫移居国外。“曙光学校”的许多进步书籍被没收。

1941年,新疆的独裁者盛世才公开暴露其反动面目,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民族进步人士和各民族的领袖人物。许多塔塔尔族进步人士、知识分子、教师、学生和工商界人士也遭受迫害。1942年,新疆与苏联的经贸关系中断,境内的农牧产品销不出去,社会经济、文教事业停滞不前,民族矛盾加剧。1944年9月2日,尼勒克县的一部分牧民发动了武装暴动,揭开了三区革命的序幕。在三区革命时期,许多塔塔尔族人民也积极响应。1944年10月5日,塔塔尔族战士哈米提·穆斯林在攻打尼勒克县警察局时英勇牺牲。塔塔尔族还有很多人在三区革命中担任指挥官、护士、司务员,他们为三区革命的事业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1944年11月,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哈米提·尤努奇主管三区临时政府的教育工作。在他任职期间,三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临时政府曾授予他勋章一枚。

塔塔尔族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古代鞑靼人就有了文字,以后又产生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典诗人哈里的名著《玉素甫与祖莱哈》(长诗)、《克斯克巴西》和《克尼克遗训》等诗篇。

13至15世纪,又出现了库吐叱的《赫斯拉与西琳》,马合木提·保加尔的《比西凯尤里》等作品。当时,喀山城是鞑靼文人的汇集之地。

17至19世纪,塔塔尔人的文学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比较有名的作家、诗人有阿不都拉·托卡依、玛尔丽亚·库里、乌吐孜·伊姆亚尼、谢姆斯丁·扎克、哈里·邱尔克、哈不迪里麦吉提·哈不迪沙拉莫夫·哈尔哈里、哈布迪加帕尔·汗达里、米哈塔合丁·阿克毛拉、艾布纳斯尔·库尔沙维、希哈比丁·马尔加尼、克尤木·纳斯尔、阿克毛拉·扎克日比克夫、阿不都热合曼·伊万亚斯、法蒂哈·哈里迪、哈里木江·伊不拉格莫夫、麦吉提·哈甫尔、库尔班哈里·海里迪等人。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宣扬自由民主思想,歌颂爱国主义,讽刺愚昧无知,因而受到群众的欢迎。这一时期主要的作品有:哈迪里·库吐的中篇小说《没有收到的信》,库尔班哈里·海里迪的《五卷史集》等。

从1930年开始,中国塔塔尔族的艺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1932年,乌鲁木齐、伊宁、塔城等地的塔塔尔族人自发地组建了文艺团体,先后将《巴西玛哈木》、《可爱的人》、《哈丽亚巴诺》、《逊干尤里吐孜》、《打短工的艾合买提》、《塔伯里迪克》、《为了他人》等塔塔尔话剧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称赞。1935年,塔城地区的凡依则·热合曼·哈不都林组建了弦乐队,他给队员们当音乐教师,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1950年以后,剧团中的大部分演职人员成为各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

塔塔尔族十分重视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部分塔塔尔族宗教人士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一些宗教学校,给学生教授《古兰经》、《伊斯兰教义》、《伊斯兰史》、波斯语、阿拉伯语及少量的算术、语文课。与此同时,塔塔尔族的知识分子胡玛尔·阿不都琳、赫沙木·巴吾丁等人先后在塔城建立了“胡玛尔亚”学校和“突兰”学校。此外,在伊宁、迪化等城市也建有许多塔塔尔族学校。这些学校除招收塔塔尔族学生外,还招收其他民族的学生,设置的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及少量的宗教课,学生们在这里接受教育,学习知识。

1933-1942年,是塔塔尔族的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的时期。1934年,塔塔尔族文化促进会在迪化成立,伊宁、塔城等地也成立了分支机构。促进会不仅开办了许多塔塔尔族学校,而且还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在发展本民族的教育事业的同时,塔塔尔族还为促进兄弟民族的教育事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有许多塔塔尔族知识分子在新疆各地的维吾尔族学校中任教,培养了大批人才。
新中国成立以后,塔塔尔族的文化事业发展很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关部门着手收集、整理塔塔尔族的民间文学,自治区古籍办还下设哈萨克-塔塔尔古籍组,开展塔塔尔族古籍的搜集、整理、出版、规划工作。著名史学家、作家库尔班哈里·海里迪的《五卷史集》、哈日甫拉·也尼肯的《塔塔尔族民歌集》、热孜亚·艾力尤娃搜集整理的《塔塔尔族民间故事》等书籍都已正式出版。

大泉塔塔尔民族乡于1988年9月14日成立,归属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管辖。这里的塔塔尔人居住在白杨河畔,地处与吉木萨尔县交界处,以从事畜牧业生产为主。

白杨河的塔塔尔人是19世纪30年代从俄国迁入中国的塔塔尔族后代。1908年,有14户塔塔尔人从阿勒泰的切尔克齐迁到奇台、吉木萨尔两县交界的白杨河畔,买下了河东、河西的大片土地和草场,建起住宅、学校、清真寺。

1933年,和加尼牙孜的农民起义军和马仲英的部队来到木垒县。与此同时,伊斯木汗匪帮也从阿勒泰来到木垒,抢走了金树仁的700峰骆驼。为此,政府下令枪杀了当地的一些哈萨克族人士。之后,盛世才的白俄雇佣军又对吉木萨尔县境内的哈萨克部落进行了洗劫,许多人被杀,附近的农牧民四处逃命。在这种情况下,白杨河的塔塔尔族也被迫逃往巴里坤县的沙尔乔克。1934年,他们才返回白杨河。

1945年,有一股土匪洗劫奇台、吉木萨尔县,白杨河的塔塔尔族为逃避灾难,又被迫赶着畜群,翻越天山,迁到吐鲁番境内。之后,他们来到达坂城过冬,但因积雪过厚,缺少饲草,只得赶着畜群又返回了白杨河。

解放以后,白杨河的塔塔尔族人民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据1988年底统计,大泉乡共有人口542户,3448人。在塔塔尔、哈萨克、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蒙古等7个民族中,塔塔尔族有66户,438人。全乡有8个自然村,总面积70.3万亩,自然林6万亩。

白杨河塔塔尔族以牧为主,兼营农业,饲养的牲畜有马、牛、羊、山羊、骆驼,生产的畜产品有肉、皮毛、奶等。种植作物有小麦、油菜、玉米、燕麦、甜菜、马铃薯等。

塔塔尔族在提高自身生活水平的同时,也逐渐从游牧生活转向定居生活,盖起了一排排具有民族风格的住宅,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150多年来,大泉乡的塔塔尔族与哈萨克族一直保持着通婚关系,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已与哈萨克族基本相同。他们和周围各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建设着美好的家园(以上内容基本参照由郝文明、王铁志主编之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中心专著《中国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版)。

《东方全史》

《东方全史》是一部研究中世纪及近代中亚各地各族历史的珍贵史料。共十二章。作者库尔班外力·哈力德是塔城长大的塔塔尔人,精通突厥语族各种语言及察哈台、波斯、阿拉伯文,曾游历中亚,对波斯文、阿文史籍进行过认真的考证。其父长期游历经商于中亚地区,见证过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上半叶的中亚重大历史事件。加上作者从察哈台文、波斯文、阿拉伯文史籍和民间资料中所精选出的史料以及从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所以使《东方全史》的历史价值显得异常丰富。该书曾于1910年分别以塔塔尔和乌孜别克文出版,现已有维文等版。

概况

中国塔塔尔族人口目前已超过0.5万(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时共有4,921人),是中国境内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通古斯语“塔塔尔”,在历史上曾有“达怛”、“鞑靼”等不同译名。中国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宁、塔城、乌鲁木齐市,另外一些人散居在阿勒泰、奇台、吉木萨尔及南疆的各主要城市。

塔塔尔族主要是由伏尔加河畔的土著部落、操突厥语的保加尔人和钦察人以及跟随成吉思汗之孙拨都西征的蒙古-鞑靼人逐渐融合形成的。中国的塔塔尔族就是他们的后裔。新疆的塔塔尔族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先后从沙俄统治下的喀山、乌法、图曼、西伯利亚、乌拉尔等地迁来的。

塔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属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讲究,他们的传统饮食也十分丰富,独具民族风味。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建筑材料;多住套间,房外一般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塔塔尔族在各地建有一些具有欧式和本民族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物以其外形美观、内部宽敞明亮、结实耐用等特点而受到各兄弟民族的青睐。

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新娘家举行。婚后,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家,塔塔尔族把这叫“克亦吾莱提吾”。新娘生头胎时在娘家分娩,给孩子起名,举行摇篮礼。男孩满7岁时举行割礼。

塔塔尔族的葬礼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但没有为死者带孝的习俗。

塔塔尔族过肉孜节、古尔邦节;传统的民族节日有萨邦节等。萨邦节多在春天举行,并开展摔跤、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爬滑竿、赛马等各种娱乐活动。

塔塔尔族人民热情奔放,能歌善舞。主要民族乐器有“库乃”、“库布兹”和“巴拉莱依”等,目前使用较广的有手风琴、曼陀琳、吉他、小提琴等。古代鞑靼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舞蹈对它影响较大。塔塔尔族舞蹈动作活泼,节奏明快,男子多踢踏、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腿和腰部动作,伴舞的音乐悦耳动听。

塔塔尔语是在保加尔语和克卜察克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卜察克语文。塔塔尔族先后使用过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塔塔尔文。

塔塔尔族的文化水平较高。他们很早就接受了欧洲文化,并将其与本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塔塔尔族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10世纪,古代鞑靼人就有了文字,以后又产生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古典诗人哈里的名著《玉素甫与祖莱哈》(长诗)、《克斯克巴西》和《克尼克遗训》等诗篇。13至15世纪,又出现了库吐叱的《赫斯拉与西琳》,马合木提·保加尔的《比西凯尤里》等作品。17至19世纪,塔塔尔人的文学事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比较有名的作家、诗人有阿不都拉·托卡依、玛尔丽亚·库里、乌吐孜·伊姆亚尼、谢姆斯丁·扎克等。

塔塔尔族的教育事业发展较早,因而其人口中知识分子所占的比例很高。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塔塔尔族就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了一些宗教学校,学校里开设有语文、算术等文化课。1949年创办的伊宁塔塔尔学校,是新疆建立最早的少数民族新型学校之一。

语言文字

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卜察克语支。塔塔尔语有三种方言:即中央或中部方言(包括伏尔加、喀山和中国境内塔塔尔族的方言)、西部或米希尔方言(指居住在鞑靼自治共和国境内塔塔尔族的方言)以及东部或西伯利亚方言。

塔塔尔语是在保加尔语和克卜察克语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古回鹘语、喀卡尼亚语、古乌孜别克语都对它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塔塔尔族先后使用过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塔塔尔文。从20世纪中叶开始,塔塔尔族对原有的老塔塔尔文进行了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很多塔塔尔族家庭将子女送入维吾尔、哈萨克、汉等民族的学校读书,塔塔尔语文只在老人中使用。居住在阿勒泰、塔城等地的塔塔尔族多使用哈萨克语文,乌鲁木齐、伊宁等城市的塔塔尔族则多使用维吾尔语文。  

宗教信仰

水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民间敬祭的神灵有女性始祖“娘娘神”、男性始祖“恩公”等。主要的宗教祭典有“拜霞”、“敬火神”。“拜霞”即拜石头神,每十二年或六年举行一次,请熟悉水书的老鬼念诵祝词巫咒,然后众人依次给“霞”神敬酒,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敬火神”每年举行“洗寨”仪式,“洗寨”期间,禁止生人入寨,村中住户不得点灯生火,洗寨后择吉日向火神及保寨神献牲,祈求招祥纳福、保佑村寨人畜平安。

饮食文化

塔塔尔族的传统饮食十分丰富,独具民族风味。肉食的原料有马、牛、羊、山羊、鸡、鸭、鹅、鱼肉;面食的原料主要是小麦和大米;蔬菜类有土豆、豆角、豇豆、黄萝卜、皮牙孜(洋葱)、包心菜、南瓜等;鸡蛋、清油、牛羊奶、奶皮、砂糖、蜂蜜、各种干鲜瓜果也是重要的原料。
塔塔尔族的饮食,种类很多,美味可口,主要有肉汤饭、克孜杜尔玛(一种烤制的食物)、沙里玛阿西(一种煮制的食物)、白里西(烤制的饼)、古拜底埃(大米加奶酪等做成的食物)、帕热玛其(煎蒸包子)、布坎(油炸饼)及饼干、酱汁、饮料等。此外,还有各种炒菜和酿制的饮料。

抓饭

“抓饭”,塔塔尔族称“颇劳”。食用时,净手后掇而食之。其原料主要是大米、胡萝卜、羊肉或牛肉、清油和羊油、佐料是盐、洋葱。大米和胡萝卜的比例为1比2,大米和清油的比例为5比1。烹制程序为:先用滚油将事先剁好的肉块炸成金黄色后,捞出待用,然后在油锅内放盐、洋葱和胡萝卜丝,待胡萝卜香软后添上适量的水和其它佐料,水开后,将洗好的米一勺一勺地下锅、再把炸好的肉块放在米上,在米内插几个气眼,扣紧锅盖,大火焖煮10至15分钟后,退去大火,用小火焖制,约半小时后食用。食用前,须把锅内焖熟的米饭和胡萝卜充分拌匀,盛入盘中放上焖熟的肉块,上席享用。抓饭油亮生辉,味香而不腻,营养丰富,风味十足。

薄皮包子

用面做皮,用羊肉丁或牛肉丁拌少许洋葱做馅包成,呈圆锥形,蒸熟后撒胡椒粉,香气扑鼻,油多而不腻。

“克孜都日米拉”

就是将熟肉块(牛、鸡、鸭、鹅肉块)和煮熟的土豆片放在平底锅中焙烤,然后将肉块和土豆片混合食用。

奶油酥鸡

把酥油、鸡蛋和牛奶灌入鸡膛内,把口缝紧,用慢火炖熟即可。

塔塔尔族点心

塔塔尔族的点心有饼干和“巴哈力”两种。制做饼干大多以面粉、砂糖、牛奶、鸡蛋为原料,其形状丰富多样,有核桃状、娃娃状和动物状。“巴哈力”:就是将蜂蜜、鸡蛋、砂糖、清油、面粉和在一起,放在烤盘上摊开,上面点缀核桃仁、杏仁及葡萄干,经火烤而制作的,味道香甜酥松。

奶茶

奶茶是塔塔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烹制奶茶很有讲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烹制的原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塔塔尔族,一般多用茯茶作原料烹制奶茶。烧奶茶时,先将茶水熬得淡淡适宜,撇去茶渣、将熟奶掺入混匀,使其沸腾,待茶乳交融后加适量食盐即成。饮奶茶时,把奶茶盛入碗中,稍加奶油或酥油,然后将呈小片的馕泡入奶茶食用,可谓最简单的一餐。
奶茶又是塔塔尔族人待客的常备饮料。待客时,主人坐在客人的下方给客人敬茶。随喝随盛,宾主谈笑风生,情感水乳交融,是宾主交往的重要方式。

饮食禁忌

塔尔族信仰伊斯兰教。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并且不吃未念“奉安拉之名”宰杀的牛、马、鹅、鸡、鸭等肉。

塔塔尔族用餐,长者居上座,幼者居下座,家庭人口众多的,还分席用餐,妇女和孩子另设一席;饭前、饭后都要洗手,可用手抓食,也用筷子、勺子,严禁脱帽,不能大声说话,否则会被认为没有礼貌。

传统节日

塔塔尔族过肉孜节、古尔邦节等伊斯兰宗教节日。斋月到的第二天即为肉孜节。节前,家家都打扫卫生,粉刷墙壁,做馓子、油饼、糕点、巴哈里、果酱等食品。节日的第一天,人们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回来后穿上新衣,互相拜节。肉孜节过后,再过70天便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的第一天,要到清真寺作礼拜,回家后念经、宰杀牲畜,并将羊皮、小肠送给清真寺。节日期间,要煮肉待客,相互拜节。

萨邦节

萨邦节是塔塔尔族传统的民族节日。“萨邦”,是塔塔尔族犁地的工具。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农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撒班节,通是在冻雪消融、大地回春的某一晴朗的日子——即在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举行庆祝活动,祝福丰收的年景和美满的新生活。
萨邦节到来那天,要举行摔跤、赛跑、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跳远、爬滑竿等各种娱乐活动,演出文艺节目。而节日期间最有趣、最隆重的活动当然是赛马。

风俗习惯

服饰

塔塔尔族的服饰十分讲究。男子喜欢戴黑、绿、橙、紫红色丝绒绣花小帽。青年人穿领边和袖口上绣有花边的翻领白衬衫。中青年人多穿蓝、灰、紫、黑色紧脚裤、皮靴或皮鞋。年长者多穿带领、左衽的白衬衣,外加黑色齐腰短坎肩儿。在一般情况下,多系布腰带。冬秋两季,头戴皮帽,身穿各式长短大衣、短袄和用珍稀动物的皮毛制作的皮大衣,年长者在皮靴或皮鞋上加套鞋。现在,塔塔尔族青年男子多穿西装和时装。妇女喜欢戴镶有珠子的小花帽。姑娘们多戴丝绒小帽。少妇和年长的妇女还要在小帽上披丝头巾,身穿各色花纹布制作的长裙,脚穿皮鞋、皮靴,年长的妇女还穿皮袜、套鞋。妇女喜欢佩戴各种装饰品,戴镶有宝石的金耳环、金胸针、珍珠项链、金手镯、金戒指,年长的妇女还戴扁形的金耳环。金戒指分为两种,镶有宝石的叫“玉祖克”,一般的叫“巴里达克”。随着塔塔尔族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其他兄弟民族交往加深,塔塔尔族妇女也穿起时装,佩戴各种现代装饰品。

住所与交通

塔塔尔族的房屋多用土坯、砖块、木材、石块等材料建筑。有土房、木房之分。房顶为人字形,上盖铁皮,刷绿色或其他颜色的油漆。也建平顶屋,上有很厚的草泥,在顶边置排水管道。墙壁多用石灰刷成淡蓝色,安双层玻璃窗,内层为活动式,夏天可以取下,窗外有木屉子,起保护作用。窗户上还开有小孔,以便通风。房内的地面为水泥或砖面。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一般多住木房,分别用天蓝和橙色油漆刷顶棚和地板,墙壁上或窗户上开有空气流通孔,冬天可以紧闭,夏天再打开,既可防止木板腐烂,又可吸收新鲜空气,保持室内凉爽。

塔塔尔族多住套间,房外一般都建有围墙,自成院落。院内种植树木、花草,修有小道、走廊,建有厨房、浴室、仓库、厕所、棚圈、菜窖等。

为了保持食品的新鲜性,每家还在仓库或院内挖一深坑,沿坑壁垒起石块或砖块,并安一活动木盖。冬天,将冰块和积雪放进去,夏天放易腐食品。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

此外家家都装有一种轻巧美观的双扇"诺盖式"大门,旁边再开一便门,上面雕刻一些花纹图案。

塔塔尔族不仅重视建房,而且还注重室内装饰。室内一般都置有木床或铁床、衣柜、玻璃柜、大立镜、角柜、沙发、木箱、高桌、椅子等。靠床的墙壁上挂壁毯,床上铺花褥或毛毯,上置花枕头,拉床边、床襟。地上多铺地毯,用布或丝绒作中长窗帘,门挂门帘。窗帘、门帘上都绣美丽的花纹、花边。现在,塔塔尔族的文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缝纫机已进入他们的家庭,人们多用现代化的家具装饰居室。

塔塔尔族的传统交通工具多为槽子车和六根棍马车,城市的车身窄小,农村的车身宽大。另外有四轮车和雪橇,分乘人和拉物两种。

摇篮礼和分水礼

塔塔尔族认为婴儿诞生是件大事和喜事,必须进行庆贺。当婴儿出生后七天,亲威朋友都来祝贺,举行“摇篮礼”,外祖母要给孩子送摇床、衣服和玩具等。当婴儿出生第4天,还要举行“分水礼”。在这一天从40个地方提水来,给婴儿洗澡,寓意淋浴四方之水,使孩子健康成长。主人则以抓饭或清炖羊肉热情招待来客。

命名

塔塔尔人的姓名称呼别具一格。一个人的名字后面,要加上自己父亲的名字,然后再加上自己部落的名字,这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人名。如,某人叫格拉吉丁,父亲的名字叫哈布都拉,部落的名字叫欧斯曼,那么,这个人的姓名全称就是格拉吉丁·哈布都拉·欧斯曼,简称可省略父名,即格拉吉丁·欧斯曼。

割礼

来自伊斯兰教规,割礼就是割除男孩阴茎包皮所举行的一项仪式,通常在5~7岁时举行。凡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都十分注重割礼,将作为一件大事来办,要举行降重的仪式。塔塔尔族举行割礼之前,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做孩子爱吃的饭,请割礼的主刀手到家做客并做手术。

婚俗

塔塔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在经过相识、恋爱阶段后,将结婚的愿望告诉各自的父母。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男方要派两三个亲戚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到女方家说亲。女方要热情接待说亲者。按照传统习惯,男方在第一次提亲时,女方不能立即表示同意或拒绝。说亲者要在两家之间往返几次。女方表示同意亲事后,男方的人要带着各种食品、衣料、金戒指到女方家。在第三阶段,男方要给女方送去木箱,女方举行开箱礼,定下婚期。

塔塔尔族多在秋冬季节结婚,婚礼在女家举行。第一天,男方的男性亲属到女方家做客,一般用炒肉、开西来尔或抓饭招待他们。新郎、新娘在各处的家里与年轻人聚餐、弹唱。新郎佩戴大红花,其他年轻人胸戴小红花,新娘身穿白色婚礼服,胸戴大红花。念尼卡之前,由男方派两名代表到女家,女家也要选出相应的代表。按照宗教传统习惯,这些人既是双方父亲的代表,又是证婚人。念尼卡时,新郎新娘共饮一杯糖水,互赠礼物。第二天,女家用丰盛的食物招待来自男家的妇女们,晚上举行送亲仪式。新郎和年轻人坐上六根棍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欢乐的歌到女家,女方在新郎脚下铺白布毯,向空中撒糖果、钱币,以示祝贺。新娘迁居新房之后,要净身、做乃玛孜,感谢真主的恩典,表示和丈夫互敬互爱,白头到老,过幸福的生活。第三天,伴郎来到新房,与新婚夫妇欢聚一堂。晚上,新娘的女友前来送礼。第四天,伴郎陪同新郎回男家,新郎的母亲和其他女性亲属要与媳妇举行见面礼。给媳妇赠送金戒指。第五天,男方回请女家,这种请客仪式叫"其拉克"。

婚后,新郎要在女家住若干月,甚至一年或在妻子生过小孩之后再返回男家,塔塔尔族把这叫“克亦吾莱提吾”。届时,说亲者还要到女家,表示接新郎新娘之意。双方经商量,选定“接亲日”。“接亲日”这天,男女双方各请自己的客人,以示“迎亲”和“送亲”。送亲时,新娘的母亲陪送碗具、被褥、地毯等嫁妆。迎亲时,男方要请客,举行迎亲仪式。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塔塔尔族改变了一些习俗。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影响下,塔塔尔族的结婚仪式也有了一些新的内容,在许多方面与上述两个民族有共同之处。结婚一般需经“说亲”、“订小亲”、“订大亲”、举行婚礼四个阶段,并发结婚请帖,用瓜果、糕点、熟肉、热馕、抓饭招待来客。新娘生头胎时在娘家分娩,给孩子起名,举行摇篮礼。男孩满7岁时举行割礼。

按照传统习俗,通行以一夫一妻制为基础的小家庭制。婚后就同父母分居。婚礼都在新娘家举行。结婚前几天男方要把为新娘准备的服饰、炊具和食品等送到新娘家,结婚之夜,新郎和伴陪的青年们坐着马车,拉着手风琴,唱着歌儿到新娘家。婚礼开始,新婚夫妇共饮一杯糖水。象征甜甜蜜蜜,白头到老。婚后,新郎和新娘要在女家住上一个时期,有的甚至要等到生过一个孩子后才到男家。视离婚为最大耻辱,很少有离婚现象。无论男女,只要提出离婚,都会受到鄙视和责备。而且,谁也不愿再同他(她)结婚。

丧葬

塔塔尔族的丧葬风俗是按伊斯兰教规要求形成的,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尔族带孝的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头戴白纱布。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人死后及埋葬时都要念经。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

塔塔尔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头包日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禁忌

塔塔尔族最忌讳猪,不吃猪肉;禁食驴、狗、骡肉和自死牲畜以及凶禽猛兽;禁食一切动物的血(包括羊血在内);禁忌把猪肉带进清真食堂;禁忌在水渠、水池、水井、涝坝附近洗衣服;禁忌在涝坝内洗澡、游泳;忌与妇女开玩笑和动手动脚;忌在有群众的地方光着上身,更忌穿背心到塔塔尔人家里去。

艺术天地

塔塔尔族歌舞 

塔塔尔族热爱歌舞,每逢喜庆、聚会、旅游、节日或纪念日,都要弹起乐器,唱歌跳舞。他们的音乐颇具民族特色,节奏明快,热情奔放。《哈拉苏依》、《可爱的人》、《沙拉吉尔》、《大刀》、《祖国颂》、《你还不来》、《巴拉米斯肯》、《卡孜卡那提》、《阿克艾迪里布云达》、《手枪》等民歌深受新疆各民族喜爱。

塔塔尔族乐器有“库乃”、“库布兹”和“巴拉莱依”等,目前使用较广的有手风琴、曼陀琳、吉他、小提琴等。在婚礼上,一般用手风琴、曼陀琳来伴奏,此外,也为交谊舞曲伴奏。
古代鞑靼人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维吾尔、俄罗斯、乌孜别克等民族的舞蹈对它影响较大。塔塔尔族舞蹈动作活泼,节奏明快,男子多踢踏、跳跃等腿部动作,女子则多为手、腿和腰部动作,其伴舞乐也非常动听。

塔塔尔踢踏舞:是塔塔尔族人喜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先由一人或几个人随音乐节拍领舞,随后互相邀请形成分组对舞。节奏感强,男子有时伴有拍手、拍胸、拍肩、拍腿或叉腰碎点步、大蹲、跳换伸腿等动作。女子边跳边晃头巾或手帕,围观的人也边拍手边吹口哨。常用手风琴、曼陀琳等伴奏。

民间工艺

塔塔尔族的民间刺绣工艺品,独具特色。心灵手巧的塔塔尔族妇女是剌绣的能工巧匠。她们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花形,在写实的基础上,通过高度的艺术提练,概括、夸张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强烈民族情趣的图案。常见的图案多为各种花卉草木的造型,并大量运用几何图案,使图纹更富有变化。
塔塔尔族民间剌绣的工艺方法可分为:丝线手绣、丝线结绣、“十”字花绣、“米”字花绣、钩花剌绣、挑花剌绣、串珠片绣等。一般在帽子、头巾、枕巾、手帕、床单、袖口、领口、衣襟上剌绣各种花卉草木,结构大方、色泽明快、形象逼真,给人以清秀美丽之感。

枕头:在塔塔尔族家庭中,枕头不仅仅是枕具,而且是被当作工艺品摆设的,大多放在客厅的床上或箱子上,罩上一层色泽鲜艳的方巾,隐隐透出枕头的图案,美观大方,令室内生辉。塔塔尔族的鸭绒枕头呈方形,其枕套用洁自的棉布或绸缎作面,枕套中央,绣有自由对称的花卉纹样。它们千姿百态,或含苞待放,或枝蔓交织,加上花蕾、花瓣、叶脉的线条不同,颜色的浓淡不同,针脚的疏密不同,布局的虚实不同,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造型来。

帽子:塔塔尔族的帽子是一种精湛的工艺品,做工精细,颜色鲜艳,光彩夺目。男式帽子,大多用深黑、墨绿、淡绿色的绸缎或平绒作面,用淡黄色、金黄色金线绣花,也有不绣花的枣红面黑帽沿的单帽。女式帽子,大多用深红、淡红、紫红的金丝绒或平绒作面,用咖啡色或棕色平绒作帽沿,用白色或乳白色丝线绣花,其图案以一朵或二朵鲜花构成,富有诗情画意。也有用各色丝线串连闪闪发光的各色珠子绣成的小花帽,戴起来雄姿勃勃、精神抖擞。

短袖衬衣:塔塔尔族的男式衬衣,大多以洁白的绸缎为衣料,衣领开至胸。领子、袖口、衣襟边缘用蓝色、浅黄色、翠绿色丝绒,取“十”字形花纹构成花卉图案,色彩和谐美丽。
背心和腰带:塔塔尔族男性不管是青年人还是中年人,大多穿背心系腰带,背心是以黑色和墨绿色平绒衣面,对襟沿边用深蓝色、桔黄色、棕色丝绒,取“十”字方纹,彩绘出各种花草。腰带,有以绸缎为面的深蓝色腰带,也有织绵腰带,多用咖啡色或深蓝色,其边缘有金黄色花卉。

建筑装饰与室内器具

塔塔尔族的建筑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呈寺院和民间住宅两类风格。寺院的拱门、穹隆、塔楼和栅栏构成它外部轮廓的特点。室内装饰艺术主要是在柱、梁、门、窗、天花板的雕刻和细致的彩画。以“奴格伊麦斯奇提”为名的乌鲁木齐市南梁(胜利路)清真寺名满全疆。它是塔塔尔族寺院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彩绘艺术高超,极为繁复华丽,金碧辉煌。

居住在城市里的塔塔尔族,以户自成庭院。著名的最具代表性的民间住宅有伊宁市西侧的诺盖依库提城,城内塔塔尔族居民的庭院都是以砖木结构为主的长方形建筑。院内院外的墙壁粉刷得雪白,庭院轻巧的大门门楣镂刻着塔塔尔族传统图案,显示着塔塔尔族的建筑特点。

院内除住房外,还配有厨房、库房、浴室、花池、果园、畜圈等。庭院内的房屋墙壁很厚,有的房顶略有坡度,有的房顶覆有铁皮,以防漏雨或积雪融渗。房檐下用红砖或青砖装饰。用蓝砖或青砖砌成窗沿,棱形窗框上精刻着各种奇特好看的花卉,美观大方、优雅别致。庭院内的住房,一般是坐南朝北,一明两暗的三间房子。中间房子的门向外开,里面左右两间房子的门向里开;左边一间为客厅,右边一间为寝室。均为木制顶棚,油漆地板,以蓝色或淡黄色油漆为涂料,使室内生辉夺目。墙壁外均用加有洋蓝、群青(颜料)的石灰粉刷。庭院中树木成荫,绿草铺地,花卉吐香,幽静清新,洋溢着塔塔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牧区的塔塔尔族牧民在春、夏、秋季同哈萨克、蒙古、柯木克孜族牧民一样,都住毡房。毡房下部为圆柱形,用柳木杆纵横交错连成栅栏,围成圆形。上部为穹形,以撑杆与柳木杆相接形成骨架,用毛毡覆盖,用毛绳加固。毡房顶部有天窗,以便通风采光。

塔塔尔族室内陈设很讲究。家中多使用精致的工艺铁床。铁床两头用铁条制成的各种花草图形来装饰,栏杆和床腿也做成各种形状。均用墨绿色、棕色、蓝色油漆装饰。木柜框上雕刻各种花卉草木,外涂油漆,艳丽华美,装饰性很强。各家各户都有沙发,大多用木材和铁管精制而成,而扶手由盘羊角制造,造型保持了盘羊角的外形,触感光滑,造型别致。

塔塔尔族人的水壶和托盘日用器具等也很有艺术特色。带把洗手壶颈细长而肚大。有鹅颈形的壶嘴,壶上多镂刻花卉图样(分凸刻、凹刻、线刻),镶嵌花纹有各种样式,外框多用几何纹样或卷叶草纹。壶肚部分锤锻成羽条纹状。接水盆边宽肚小,中间带有轴或合页的盖,盖上镂有花纹,还有些菱形孔,水由孔流入,壶高盆低,相配套,是餐前、做礼拜净习必用的器皿。托盘则以椭圆形最为多见,大多以墨绿、天蓝油漆为底色,托盘边沿和中心以彩漆绘制各种花卉图案。

体育娱乐

塔塔尔族的民间体育活动多在传统民族节日的欢乐日子里举行,也有时在百花盛开、明媚晴朗的假日举行。

赛跑

每个参赛者领取小匙和煮熟的鸡蛋,按性别分组。比赛开始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待命出发,当裁制员一声哨响,口衔着放有鸡蛋的小匙把儿的运动员们,便凭借各自的咬合力和平衡能力开始一定距离内的限时赛跑,鸡蛋没有落地、最先跑到目的为优胜,并加以重奖。

赛马

赛马是塔塔尔族人民喜爱的传统娱乐和体育活动。参加比赛的马匹,几个月前就要挑选和训练,赛马场一般为平坦的大草场,赛程10-30千米,终点设在指挥台前。赛马的骑手为少年男子,一般是10岁左右的儿童,少则二三十人,多则40-60人。

赛前,领队带领骑手绕场两周,同观众见面。小骑手头戴花帽,左手引缰,右手执鞭,精神抖擞。参赛马匹不备鞍具,经骑手经心打扮,额头翘起"朝天辨",鬃毛编成辨子,扎上鲜艳的绸带,马尾打结卷起。

绕场完毕,人马一字排列起跑线上。一声令下,如离弦之箭,骑手纵马扬鞭,观众热烈喝彩,声震原野。当一匹匹骏马疾弛之时,一个个小骑手低伏马背,如腾空驾风,一面扬鞭催马,一面纯熟地揩拭着马眼帘边的汗水,因为汗水流进马眼睛会影响速度。这极为壮观的场面常使人山人海的观众欢呼跳跃,助威的呐喊如大海潮涌。

比赛结束后,取得名次的骑手依次排列于指挥台前领奖。按塔塔尔人的习惯,获得第一名者享有很高的荣誉。

爬竿

在地上竖起涂有肥皂的一根根木竿,一声令下,参赛者手抓木竿向上爬,最先爬到顶点为优胜者。
另外,塔塔尔族青年喜欢参加自行车、滑雪、击木、排球等比赛活动。

(根据网络资料整理,转接原《今源资讯》网浏览数2125)

阅读4424
分享
写下您的评论吧